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中国这十年 | 为了一个更安全、更美好的世界

发布时间:2022-05-30 16:29:08 来源:美洲观察

大约2500年前,诸侯国之间征战不休。当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大道”:人们互助互爱,在相对独立的状态下和平共存,共同发展,“美美与共”。

今天,世界各国人民正在同流行病、自然灾害、贫困持续斗争甚至是相互厮杀。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和负责任的大国,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和平与发展,为“美美与共”的社会秩序,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态度

4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发表演讲时再次承诺,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中国将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从不吝啬于同亚洲邻国乃至世界各国分享其政治、经济、哲学、艺术和科学成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独立发展道路,奋发图强,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国家重新繁荣富强。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2020年实现了历史的突破,成功地使8亿多人摆脱了绝对贫困,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最扎实的典范国家和最大贡献者,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消除贫困、建设小康、推动减贫事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并在2021年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

作为拥有14多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

人类正处在一个深刻进步和激烈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不断上升的时代,民粹主义、单边主义、反全球化的理念,军事冲突、气候变化、大流行病、贫困等问题都将影响着世界的未来。

中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对全球治理带来的挑战,以高度的责任感,为世界各国人民谋求更美好的生活做出持续努力。

为世界安全与发展振臂高呼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主旨演讲中强调,冲出迷雾走向光明,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最初的海上丝绸之路则始于汉朝初期,在15世纪开始繁荣,通过贸易将中国与亚洲、欧洲和非洲的100多个国家连接起来。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伟大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推动形成中国与世界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成为中国提供的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是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重点推动政策协调、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不仅造成了生命的巨大伤亡,也极大阻碍了全球经济增长。

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通过视频方式出席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表声明,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习近平强调,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面对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要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他呼吁国际社会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及俄乌冲突仍在持续的背景下,安全与发展正成为全球瞩目的课题。4月21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进一步强调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他强调:冷战思维只会破坏全球和平框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只会危害世界和平,集团对抗只会加剧21世纪安全挑战。

中方愿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不能搞双重标准,反对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

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要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必须同舟共济,企图把谁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安全、更加繁荣的世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目标,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

中国将坚持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以促进共同进步为宗旨,不断推进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2022年3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愿与国际社会其他各方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和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所维护的多边发展和全球化将使更多国家直接受益。“一带一路”合作保持良好势头,缓解了新冠肺炎疫情等干扰因素的冲击。自2021年以来,又有10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大家庭成员达到180人。

中国一直是世界和平的倡导者和保护者。今年2月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以来,中方一直与有关各方保持沟通,努力通过对话谈判寻求全面解决。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对话是防止紧张局势升级的唯一可行途径,指出国际社会应继续为俄乌谈判创造有利环境,为政治解决留出空间。而不是火上浇油,加剧敌对。中国先后向乌克兰派出多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并向少数接收战争难民的欧洲国家提供物资援助。

1990年,中国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军事观察员,标志着中国开始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1992年4月16日,中国首次向柬埔寨派出“蓝盔”部队。

30年来,中国已向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个维和行动派出近5万人次维和人员,成为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派国和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

中国一直致力于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习近平主席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中指出,人类彻底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还需付出艰苦努力。各国要相互支持,加强防疫措施协调,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形成应对疫情的强大国际合力。中国已经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1亿剂疫苗,将继续向非洲、东盟分别援助6亿剂、1.5亿剂疫苗,为弥合“免疫鸿沟”作出积极努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仅借鉴了优秀传统,适应了时代变化,甚至打破了空间的界限。

4月16日,神舟13号飞船搭载三名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完成6个月的太空任务后安全返回地球,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关键技术的突破。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两天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探索未知宇宙,发展航天技术,是人类的共同事业,离不开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国际合作是航天发展的趋势潮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立项实施以来,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巴基斯坦以及联合国外空司、欧洲航天局等多个航天机构和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空间站是历史上此类项目首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目前已有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表示,中国开放空间站是联合国“全球共享太空”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范例”。

汪文斌说,中方愿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一道,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空间站欢迎外国航天员来访,并和中国航天员一道,共同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丁盈)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