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专家学者建言中小微企业纾困

发布时间:2022-06-10 15:03:58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记者 张利娟)6月8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49期)在线举办。业内专家学者围绕“疫情冲击背景下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和救助”主题展开了分析探讨。

进入四五月份,在疫情冲击之下,我国企业主体受影响大,其中小微企业受影响最为明显,注册数量下降较快,整体活力下降。目前出台的政策以减税降费为主,直接补贴力度不足,且对企业的直接补贴较小。我国市场主体多,减税措施的覆盖面较小,有进项大于出项等其他条件限制,普惠性不够。

“疫情下财政支出应该加力扩面。要加大政府采购,通过发行专项债、划归国企利润、财政货币化等措施获得资金来源,扩大直接补贴比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文凯建议,复工复产阶段要以诱导性政策为主,还要以坚决的态度提振中小企业信心,加强政策协调,“这个额度可以用财政和社保基金的存量支撑一段时间,或者用其他财政手段来补齐这部分,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的信心。”

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稳就业的主力支撑。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朱玉建议,加强复工复产的协调,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携手行动,建立人员、物流、保障的协调机制等。

在朱玉看来,当前这部分的市场主体遇到困难,需要将国家惠企纾困政策落实落细,让市场主体应享尽享。具体而言,从新一轮帮扶中小微企业政策来看,需要关注:降低投入侧成本,包括稳定主要生产要素供应和价格,如大宗商品的保供稳价、水电气优惠和欠费不停供,以及降低港口宽带和专线费用等;扩大现金流,包括加大纾困专项资金支持、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担保支持、汇率避险,和化解拖欠账款等,多方面来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防止资金链中断;加强复工复产的协调,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携手行动,建立人员、物流、保障的协调机制等;及时关注困难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针对中小微企业减税减租贴息补助政策尽快落地落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实施更加合理的疫情防控监管政策,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一刀切,伤及中小微企业,加大惠企纾困政策的宣传力度,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便利化的服务。

“对于处于困难和压力中的中小微企业来说,如何在变局中认清方向,在艰难中站稳脚跟,在搏击中抓住机遇,求得持续不断的高质量发展,是每一个企业和企业家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重要问题。”朱玉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表示,由于疫情长期拉锯反复,在救助中小微企业方面必须增项增量增力度。比如财政可考虑发行特别国债、重视消费券发行,给居民发放消费券,让他们成为中小微企业的客户和市场,这对中小微企业恢复信心恢复营业有很大的帮助。“给钱不如给生意,消费券就是一个生意,发放还可以分期,用完第一期再发第二期。”

毛振华认为,可以发放对中小微企业的特殊贷款,特殊情况下,中小微企业不能主要依赖银行,应该主要依赖其他融资方法。比如在常规情况下,寻找VC、PE、民间融资、多做股本融资,少做负债融资等。但在现在的情况下,应该由政府站出来,政府担保的贷款和政府直接出钱有本质区别,“这从全社会来讲是一件效率很高的事情,在这方面可以专门做一些绩效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可以把这个问题进一步理清。”

“最后就是做重点行业的补助,特别是旅游、餐饮等接触类服务业应该有更加明确的补助,而且补助力度要大一点。”毛振华谈到,需要在直接补助的部分进一步加大力度,直接补助拿出来的钱要么消费,要么就转化为对企业发展的一些支持。从长期来看,应该精准地给予中小微企业。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