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推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系列节目《文明之约》第七集。本集我们邀请了爱尔兰国立大学哲学系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UNESCO Chair)荣誉教授杰拉尔德·西普利亚尼(Gerald Cipriani)来为我们讲述“新”的故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不少的“外来词”。无论是从前的“巧克力”“沙发”,还是现在的“脸书”“推特”,这种词汇上的更新演变正是源于文化间的交流。
近年来,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中国与世界不同层面的对话也令中华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杰拉尔德·西普利亚尼在欧洲和东亚教授艺术和文化哲学超过20年,多年来一直担任各种学术机构和出版社的顾问、编辑和评论员。同时,他也是国际文化对话研究小组的创始主席,是同行评审的人文文化与对话杂志(Brill)的主编,并与Arto Haapala合著了《美学与现象学杂志》。
在提到国家间的交流对话问题时,杰拉尔德·西普利亚尼是这样回答的:
我从不主张我们应该从某个标准出发抬高西方文明,却从另外的标准贬低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我认为东西方文化间还是有着诸多相同之处的。
我愿再次提倡“对话”的理念。这种理念不是试图利用其他文化或其他民族来增强自身,或者使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不,恰恰相反,这种理念需要我们接受勇于放弃唯我意识以实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目的。反之亦然,其他文化也应该这样做。
只有承认我们能从差异中和彼此间学习交流互鉴,对话才能成立。同时,我们也期待其他文化和文明也能这样做。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