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怎么跟外国人讲“中医药”?

发布时间:2022-07-11 16:14:25 来源:中国报道

“三因制宜”“和解少阳”“湿毒郁肺证”……这些中国人看起来都有点陌生的中医术语怎么翻译?怎么让国际社会理解?

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如今已传播至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世纪疫情下,在全球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合作和促进共同发展,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医药博大精深的内涵,意义重大。

 与会嘉宾参观中国外文局多语种中医药类图书展台。

7月5日,在由中国外文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抗疫相关术语英译参考”正式发布,并启动了中医药术语英译行业标准相关工作。

这是论坛的行动方案之一。本届论坛以“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主题,旨在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是一个大目标,也是一个紧迫的目标。

(一)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长河里,中医药不仅守护着中国人的健康,也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更是中国为人类卫生健康事业作出的独创性贡献,在今天仍然具有经久不衰的独特价值。

“几千年来,中医药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文化,还与中国的历史、民俗、饮食、节气等文化紧密相连,成为中华文化的标识性元素之一。”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杜占元表示,《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20》显示,有30%的海外受访者接触或体验过中医药文化,超过80%的体验者对中医药文化持有好印象,中医药已成为感知中华文化的生动载体。

杜占元说,中医药是中国为人类卫生健康事业作出的独创性贡献,在今天仍然具有经久不衰的独特价值。中医药本身也是一座桥梁、一根纽带、一剂良方,它可以更好地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联系起来,成为推动中外相互了解、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

 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现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于文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标志着中医药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形成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社会支持、齐抓共管的中医药振兴发展良好氛围。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参与防控救治“场场不落”“全程参与”,为落实“动态清零”总方针、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和视野发展中医药,高度重视中医药医疗、保健及中医药文化的交流合作,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之中,使中医药成为民心相通、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卫生健康、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多元价值,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于文明说。

(二)

2001年上映的电影《刮痧》中,一个在美华人家庭里,爷爷以中医刮痧给孙子治疗闹肚子发烧,孙子身上的淤痕被误以为是受到了虐待,致使家庭掉进了官司的纠缠之中。电影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国外对中医的误解。

20年过去了,与《刮痧》中的情形相比,中医在外国的处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中医药的传播范围已扩大至196个国家和地区,形成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和56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中医药纳入多个政府间人文交流合作机制,打造了一批中医药国际文化传播品牌。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有113个成员国认可针灸等中医药诊疗方式,29个成员国为中医药的规范使用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还有20个成员国将针灸等中医药诊疗纳入医疗保障体系。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介绍,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率先走入国际,目前已经在19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传统医学。

但是,中医药的海外传播仍然还存在着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医药服务机构规模小且单一、缺乏足够合法化路径等问题。

“有人说中医一开口就是‘气’,‘气’是什么我们看不见。”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王琦以“气”举例说中医药存在的一个理解困境。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做主旨演讲(线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表示,中医西医两个医学站在不同角度看待人体,有共同的目的,但是文化、思维方式、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治疗理念都不一样,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优势可以互补,但是不能互相取代”。

王琦强调,中医药下一步的发展,要构建现代中医药发展新势能、新动能,走智慧中医药产业化道路,将中医药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相融合,服务人类健康,加速中医药融入国际体系。“过去中医药叫做替代医学、补充医学、非正规医学,等等,名字很难听。现在不是这样了,现在世界卫生组织把中医疾病分类立了不可替代的医学!”他感慨说。

在电影《刮痧》的最后,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困境最终被冲破,很多人也因此更加了解、喜爱中国文化。这很像中医药的一个隐喻。

(三)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参与防控救治“场场不落”“全程参与”,为落实“动态清零”总方针、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伯礼表示,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中医药的可及性具有战略意义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当前,我们又提出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构筑抗击疫情的第二道防线,为人民群众提供疫苗之外的另一层保障。

“中医药可及性具有战略意义,我反复强调这一点,因为到关键时刻是可以救命的。”张伯礼说。

国医大师、国家中医药局中医药改革发展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孙光荣认为,中医看病侧重于整体宏观功能动态,西医看病侧重于微观结构静态。中医看病要考虑的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动态平衡、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中西医辩证就是中国方案,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就是为了让中医智慧、中国方案惠及五洲四海,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中医药辨证论治可以及时应对,在武汉暴发疫情的时候,前一天晚上下处方,第二天几千副药就可以及时送到病房门口。我们有几千年的经验,药都是安全有效的,同时用药很方便,只要国内都可以应用。现在小分子药的研究,几个推出来的药最后都不成功,最近推出小分子药二三期临床试验已经终止了,并不像想象那么好。中医有几千年经验还是靠谱的。”张伯礼表示。

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现场。

今年2月28日至3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专家会议,专家评估指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是安全和有效的,并建议各成员国进行借鉴和推广。这一评估结果再次充分表明“中医药屡经考验,历久弥新,在新发传染性疾病防治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依然好使管用”。

如何让国外了解、理解“好使管用”的中医药?中国政法大学思政研究所副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主讲老师郭继承认为,要避免用西医理论框架评价中医。中医有自己独有的一套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理论框架,中医和西医应该互相学习、融汇,共同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中医药的发展需要借助多方力量,国家从政策层面重视中医药,职能部门真正落实国家的政策,按中医规律、中医特点评价中医、考核中医、培养人才,还要让社会各界要形成了解中医、认同中医、热爱中医的社会风气,尤其需要将中医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支撑,互相促进。”郭继承说。

(四)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从宏观、系统、整体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深深地融入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文化和实践。

让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医药,才能够推广中医药文化、让更广大人群受益于中医药。此次论坛上发布的36条术语翻译参考,既包括“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常用术语,也有“辨证论治”“三药三方”等来自中医药抗疫过程中的常用术语。

 新形势下中医药企业国际品牌建设分论坛现场。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做好中医药术语翻译是打通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基础性工作。”代理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副主任王继雨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领域、翻译领域和国际传播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思想文化精髓。

外文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胡开敏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外文出版社用英、法、西、俄、阿、德、日、韩等多种文字出版了300多种传统中医药典籍、中医医学、中医养生保健、中医药汉外词典等方面的图书。“我们尧系统挖掘整理、翻译、出版、再版重要中医药文化典籍中英文版,反映中医药重大发展创新,推动中医药文化的理论思想、临床应用、核心价值和话语体系的对外传播。”胡开敏说,还要结合海外市场需求,打造一批中医药精品项目,对中医药外文版传统出版进行资源整合和新技术赋能。

中医药企业正在走向世界。同仁堂国药集团远洋区总监刘曦介绍,同仁堂在境外发展过程中始终努力践行国际化发展“四步走”战略,即走出去,产品、服务走出国门;走进去,实现品牌本地化,开办境外门店;走下去,推广中医药文化,培养民众健康的生活方式;走上去,推动中医药立法及进入主流医疗体系,让中医药得到境外主流社会和官方认可。

论坛上,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联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共同启动了“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案例征集”活动,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案例。活动将遴选出“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优秀案例”,并于“2023(第二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期间发布,届时还将同步推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案例展”。

本届论坛还举办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与“新形势下中医药企业国际品牌建设”两场平行分论坛,来自相关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媒体的多位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论坛后续还将开展“走读中国·中医药文化体验行”系列主题活动,邀请国际青年代表、中医药高校海外留学生、中外媒体等,走进有代表性的中医药产业基地和文化体验馆,真实感受中医药工艺流程,并拍摄配套微纪录片,在国内外各主流媒体平台进行立体化传播。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徐豪

摄影:刘嵘 焦非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