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展华侨华人家国情怀 歌仔戏《侨批》在京上演

发布时间:2022-07-20 16:33:46 推广来源:北京周报网

7月16日晚,福建厦门歌仔戏《侨批》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这部讲着闽南话的地方戏,以世界记忆遗产“侨批”为载体,展现了闽南华侨下南洋的创业史和奋斗精神。

歌仔戏《侨批》是一部反映19世纪闽南人下南洋艰苦打拼的故事。鸦片战争后,厦门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大量的闽南人从这个口岸被卖“猪仔”到南洋当苦力。布袋戏艺人黄日兴为了赚钱迎娶心爱的姑娘如意,义无反顾地下南洋,谁知被骗踏上了“猪仔”之路。为了帮助黄日兴逃回迎娶心爱之人,并将华工拼死拼活赚来的血汗钱,带回家乡赡养父母和家人,华工阿祥用自己的性命护送黄日兴逃出金矿。从此黄日兴的性命与华工命运、侨批紧紧地连在一起,从他手中传递的每一封“侨批”,都是他乡之客的怀乡之情。该剧将个体命运与群体华侨华人的命运交织为一体,写就了一部中国人精神力量的赞歌。

《侨批》编剧曾学文(《北京周报》记者 尹康摄)

“我们做这部戏的初衷并不是要重塑海外华人的一段苦难历史,而是希望通过‘侨批’背后的故事展现全球华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让观众对华侨这一个主体有更深的认识。”《侨批》编剧曾学文表示。

据悉,“批”是福建、广东等地对“信”字的方言读音,“侨批”特指海外华侨华人寄回家乡的信,是一种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因远隔大洋,通信极为困难,华工与家人的联系方式最初就是托熟人或同乡(后发展成“水客”)回国时把信和钱捎带回乡。之后,“水客”再将家人的信件带回给华工,慰藉他们孤寂的心灵。“侨批”因此成为无数华侨华人魂牵梦绕的乡愁记忆和文化符号,2013年,《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在主演、梅花奖获得者苏燕蓉看来,《侨批》这部戏本身就很适合用歌仔戏的形式进行演出。“歌仔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各种歌谣小调。其中,忧郁哀伤的各种哭调很适合演绎男女主角爱情故事中悲苦情感,这种情感本身跟故事的历史架构背景也很贴合。” 苏燕蓉对《北京周报》说,

“闽南人在南洋开开拓荒土的时候,背负着创业的艰辛、思乡的情绪,都值得我们用歌仔戏独有的音乐去表现出来。”

据介绍,主创团队在配乐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该剧音乐设计江松明打破常规,在秉持歌仔戏剧种特色的前提下,将交响乐配器手法融入歌仔戏音乐的创作,并对唱腔板式进行多种变化,拓展了歌仔戏剧种的音乐功能。

尽管首次观看歌仔戏演出,但《侨批》的故事也让现场观众产生共鸣。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纳米比亚中华工商联合总会副秘书长冯鑫鑫表示,相较于19世纪,新时代的华侨华人群体背靠祖国,在海外的环境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的华侨走出去是为了生存迫于无奈,如今,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去是为了经济合作、文化交流。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是老一辈华人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将永远鼓励着我们。”冯鑫鑫对《北京周报》说。

(《北京周报》记者 李青 )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