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让中国农业技术在老挝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22-07-27 10:06:48 推广来源:中国东盟报道

2022年是技术员陈玖忠驻扎在“中国(广西)—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下文简称“试验站”)第九个年头。试验站位于老挝万象塞塔尼县,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三年里,陈玖忠也坚守在这里,一次家也没回过。

图片

陈玖忠在给玉米授粉。(老挝)彭达 摄

2013年12月,“中国(广西)—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正式建站并投入运行,是中国在东盟国家建立的第一个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至今,试验站一共试种了270多个农作物品种,筛选出适合老挝种植推广的就有67个,还培训了1000多名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如今已经发展为一个集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新技术推广、农业培训于一体的农业现代化基地,也是中老两国开展农业交流的重要平台。

“比想象中还要困难”

“关关难过,关关过”,这是九年来技术站工作人员们的深切体会。

2013年,大学刚毕业的陈玖忠就被派遣到了老挝,负责试验站的建站和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初到老挝时,陈玖忠发现实际情况比想象中的更加困难:“当地农业完全是靠天吃饭,雨季就靠天然降雨来灌溉,到了旱季,那些农田就成了大片大片的荒地,完全没有水利灌溉设施。”当地农民采用非常传统的耕作方法,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管理粗放,病虫害频发,作物产量非常低。

“当地农民对病虫害基本上束手无策,有的会使用很原始的方法,比方说用辣椒水,但是作用不大。”另一位试验站技术员吕峰说。

图片

老挝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雨量充沛,拥有大量平原和盆地,有着发展农业种植的天然优势,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以及对种植资源的重视不足,老挝粮食作物生产效率较低,经济作物品种庞杂,缺乏对优良品种的选育。

为通过种植资源优化来提升老挝农业生产率,试验站筛选了67个适合老挝种植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但是示范推广的工作在一开始并不顺利。

据吕峰回忆:“我记得我们所在的金花村,我们给村民们援建了8个蔬菜大棚,但是大棚盖好后,压根没人去种。因为他们以前没见过,更别提在大棚里种植作物了。”

面对村民们的犹疑,当地村干部亲自带头示范,村民们发现比起传统的种植方法,大棚种植产量高,生长周期也短了,原来两个月采收,现在一个半月就可以了。大棚里还有水肥,管理起来系统又方便,后来村民们就慢慢接受大棚栽培技术了。

从怀疑到主动学习

图片

吕峰向老挝农民讲解大棚种植技术。

每天早晨,试验站中老方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开会规划和安排当天工作,然后把工作规划传达给农民和工人。下午,陈玖忠、吕峰等技术员也会来到田间地头,指导工人们工作。

初到老挝,语言不通是横在中老方人员之间的障碍。吕峰刚到试验站的第一年,完全听不懂当地语言,基地里只有一位老挝农林部派驻的翻译,无法满足基地里众多人员的交流需求。陈玖忠在老挝的时间最长,是试验站里的“老前辈”。九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老挝语,现在已经可以和老方人员正常沟通了。吕峰感叹:“如果有更多既懂农业又懂中老双语的人,那我们的工作开展会顺利得多。”

刚建站时,当地民众对试验站满是好奇。2014年,当试验站仅用3个月就试种出哈密瓜时,老挝首都万象市还隆重举行了首届哈密瓜节,大家兴高采烈地来到试验站总部,排队品尝在本国土地上首次种出的“中国甜瓜”。

但当地农户中,也不乏质疑的声音。吕峰回忆:“老挝当地的香蕉品种个头很小,当他们看到我们中国的香蕉品种个头很大、产量又高的时候,都觉得我们使用了催化剂,就觉得这个东西不好,不吃中国香蕉,更不接受我们把这个优良品种引进老挝。”

后来经过多次的培训和交流,以及邀请当地农业部门到试验站参观、培训,慢慢地,当地民众了解并且接受了中国的农业模式,“从一开始的好奇、误解,到现在的接受,甚至主动想要学习。”吕峰说。

试验站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不仅帮助当地农民提升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在当地农业教育方面有出色的体现。除了当地农民之外,还有一些农业企业、农业部门、以及高校学生经常到试验站基地参观交流。

荒地变身蔬菜基地

2020年新冠疫情在老挝暴发,试验站遵从当地政府的防疫要求,让老挝的工人们都回家了,试验站的5位中方技术人员包揽了试验站里所有的活儿,有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整个基地只有三个中国人顶着大太阳在劳作。除了人手不足之外,疫情期间农资产品价格比以往翻了一倍,中老两国运输受阻,对试验站的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即便困难重重,试验站的工作也不能停。吕峰告诉本刊记者:“我们就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想了许多办法。买不到国内的化肥,我们就筛选了老挝当地的一些农家肥,经过改良之后也发挥了很好的效用。”

图片

中国(广西)—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举办中国—老挝减贫合作示范项目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陈玖忠 摄

2013年至今,老挝多位国家领导人先后到试验站考察,并对试验站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陈玖忠说:“这一切努力,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这是最让人欣慰的。在我们试验站建设之前,当地有许多荒地,基地建设起来后,我们在村里种菜、种水果、种水稻、搭大棚,起到了带头示范的作用,村民们也纷纷行动起来,靠自己的劳动改善生活水平。”

据陈玖忠介绍,通过技术培训,金花村的大棚蔬菜种植进步显著,一是种植规模扩大了,之前村里大部分都是荒地,通过培训后学到了技术,都把荒地开垦出来种植蔬菜,很多批发商都来地里拿菜,现在金花村已经成为蔬菜生产基地,村里劳动力闲置的问题也得到一并解决。二是通过大棚的种植,由于大棚里温度和光照都比露天强,作物长势快,蔬菜的生产周期缩短了。以“试验站”为依托,中国成功通过技术推广带动了老挝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并将种植、养殖产品引进中国市场,实现了技术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让中国经验在老挝“落地生根”

图片

中国(广西)—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筛选出适合在当地推广种植的玉米品种。陈玖忠 摄

农业技术一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的重要领域。建立对话关系30多年来,先后建设了“中菲农业技术中心”“中柬现代农业技术合作中心”“援老挝农业示范中心”等重点农业项目40多个,实施农业技术交流项目200多个,有效搭建了联合研究、示范推广、人员培训平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8月,吕峰即将再次踏上去往老挝的旅程。等疫情结束,试验站还有更长远的计划,“我们希望可以和一些中资企业合作,把试验站的成果在当地推广开来,同时也能把在老挝种植出的一些优良品种带回国。”吕峰说。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老挝重要的农业合作伙伴,尤其在中老铁路开通之后,两国的农产品运输和农业合作更加便利。陈玖忠认为,通车以后,中老跨国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老挝有着天然的发展农业的优势,土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人力成本较低,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到老挝来发展农业。

据老挝工贸部开设的“老挝贸易网”日前发布消息,中老铁路的开通为老挝农产品生产和出口提供了巨大机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与老挝在农业科技合作领域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目光投向了老挝。2021年度的《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合作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在老挝开展农业投资集中于种植业,且与农户合作的直接投资较多。

对有意在老挝开展农业投资的企业,吕峰给出自己的建议:一是做好市场调研。如果面向中国市场,最好要能够让作物的上市时间和国内作物的上市时间错开。老挝没有冬天,全年气温都较高,全年都可以向中国供应蔬菜瓜果,像中国北方一些地方冬天可能会出现蔬菜供应短缺,这样反季节的种植和供应就能够实现较好的收益。二是在落地之后不应盲目扩张。如果对老挝的气候环境、病虫害等方面不太熟悉,要先小面积试验,慢慢摸索。第三,企业要了解当地农业政策和法律法规,按照法律法规办事。

如今,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良好运转,试验站此前中断了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也在陆续恢复中。吕峰认为,要想让这些宝贵的农业经验在老挝“可持续”,“引入企业进行合作是必要的。”当地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如果像试验站这样的科研单位可以和农业企业合作,就能够把中国的农业经验推广得更好,不仅“落地”,还要“生根”,要帮助老挝农户培育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本刊记者:黄江勤

责编:袁亚楠

责任编辑:陆松江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