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7时,G5次“复兴号”列车从北京南站发车。
从今天(9月21日零时)起,7对由中国完全自主研发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首次在京沪高铁进行达速运行,最高时速350公里,从北京南抵达上海虹桥的时长将缩短至4小时30分钟。
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规划,全国铁路9月21日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在部分线路增开客货列车。
“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我国将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更快更稳更舒适
为了一探究竟,本刊记者亲赴北京南站,亲身体验了一回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的魅力。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经过安检、入闸、乘坐电梯准备步入站台,还未走近站台,只见银灰色车身、红色线条勾边、外形圆整的车体静卧在站台一旁。据了解,“复兴号”有寓意着“飞龙”和“金凤”形象的两种外观设计,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的设计灵感,寓意“龙凤呈祥”,表达了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与CRH380系列相比,“复兴号”看起来线条更柔顺优雅。陪同一旁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复兴号’采用全新低阻力流线型平顺化设计,列车不仅看起来更美,跑起来也更节能,列车阻力比既有CRH380系列降低7.5%至12.3%,在时速350公里下运行,人均百公里能耗下降17%。”
进入车厢,记者首先发现的是座位上方的座位号改成了电子显示。据介绍,今后将和12306系统联网,用不同颜色来标识该座位车票是否售出。入座后,记者还发现前后座椅空间明显要比“和谐号”宽敞许多。“复兴号”列车员告诉记者,“与‘和谐号’相比,‘复兴号’座位间距更宽,一等座位间距可达1.16米、二等座位间距为1.02米。”
早在2015年互联网上就流传一段视频,一位瑞典游客在乘坐京沪高铁途中,将一枚硬币立在列车窗台上,当时车速在300公里/小时左右,硬币竖立长达8分钟不倒,中国高铁的稳定性让外国网友惊叹不已,而更让他们赞叹的是“当坐在座位上,你会发现在这里可以自由伸展你的腿,即使起身要穿过身边的乘客也完全不会打扰到他们”。而新“复兴号”列车,不仅延续了“和谐号”的稳定性,而且在乘坐体验上更胜一筹。
一位准备从北京前往上海出差的高先生还说,因为经常要在出差途中办公,手机和电脑常常需要充电和联网,“现在充电插座由地面改为座椅之间,每节车厢还提供稳定的wifi信号,使用起来方便多了,而且车速也比以前更快,真是太棒了。”
世界级领跑水平
第四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高铁是海外民众认知度最高的中国科技成就。
与“和谐号”相比,“复兴号”的关键核心技术从硬件到软件已全部实现自主设计和制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涉及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这标志着中国铁路技术装备已达到领跑世界的先进水平,也意味着中国标准“出海”将迎来提速时刻。
目前,“复兴号”两款车型“CR400AF”和“CR400BF”的实验时速均在400公里及以上,持续运行时速为350公里。这是当今美国、俄罗斯等国都希望发展的高铁速度,但是尚未有国家验证这种运行时速的可行性。
而中国的试验探索了时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铁路系统关键技术参数变化规律,为这些国家发展高等级高速铁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一次中国标准动车组采用我们自己的标准,我们要求两列不同厂家生产的相同速度等级的动车组能够重联运行,不同速度级的能够相互救援,给运用带来方便。”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研究员张波说。
加快中国标准“出海”步伐
2012年,我国开始研发中国标准动车组;2014年完成方案设计;2015年,中国标准动车组下线,开展了试验和运用考核。如今,中国标准动车组正式投入使用。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工程师、研究员赵红卫表示,未来中国高铁将全面更新替代。如果目前2586组“和谐号”全部替代为“复兴号”,记者粗略估算替代的价值空间将达到4000亿。
而“十三五”规划中政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预期新增1.1万公里铁路建设,这意味着还将新增1320组“复兴号”,增加2000亿空间。总体看来,“复兴号”将推进6000亿国产替代。据测算,1亿元的高铁投入可以带动0.3亿元金属冶金、0.7亿元铁路基建、0.3亿元装备制造业、0.2亿元的机械工业产值,这对消化产能、拉动经济增长起到巨大作用。
不仅如此,“我们的目标还有‘走出去’的战略。”赵红卫说。相比于日、法、德等国的高铁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表示,中国高铁技术关键优势有三点:
一是轨道、隧道建造技术更高,具备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譬如中国高铁技术能够保证在很大温差情况下铁轨不变形;
二是中国的高铁技术团队过硬,整体人马能够做到随调随用;
三是中国高铁的修建造价比发达国家更低。
英国广播公司在2014年“中国的高铁革命”报道中援引数据指出,中国高铁建设成本不超过其他国家的三分之二,每公里基础设施单位建设成本通常为1700万至2100万美元,而欧洲这一数字为2500万至3800万美元,美国则估计高达5600万美元。
当下,日、法、德等国高铁不仅造价成本高,车票也很贵。比如,乘坐日本新干线从大阪到东京,单人单程要900元人民币,同样四五百公里的路程在中国不会超过300元人民币;德国ICE除了票价贵,夏天常常“抛锚”,空调在温度超过35摄氏度就不能运转;法国TGV更因技术转让过多陷入困境。
纵观中外比对,这些都将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有力竞争优势。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纪嘉伦表示,完全自主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更让中国高铁“走出去”免于陷入知识产权纠纷的“口水战”,并将最大限度地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自2015年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高铁在印尼、俄罗斯和泰国三大项目相继启动,高铁“走出去”步伐已经取得较大进展。
实际上,中国高铁“走出去”第一单——印尼雅万高铁就将采购中国标准动车组。已经拿下的新马高铁之所以能从强劲对手日、韩、德法等国手里拿到这个项目,很大的原因在于中国在设备和车辆供应及工程技术、维护服务上做好“一揽子”配套标准跟进,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树一帜的。
从埃塞俄比亚铁路、蒙内铁路到中泰高铁、莫喀高铁,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块金字招牌。通过修建铁路,把行业标准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我国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推动中国高铁又好又快“走出去”的制胜利器。
本刊记者 张洪瑞
图片:新华网 、中国网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