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通讯

打造闽东特色乡村振兴路上的“幸福味道” ――福建省宁德市开展农村“孝老食堂”建设侧记

发布时间:2022-08-09 09:36:54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福建宁德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

牢记总书记嘱托,宁德市以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为抓手,发挥二次、三次分配作用,推动富民利民政策向农村倾斜汇聚,衔接脱贫攻坚、勠力乡村振兴,全面促进共同富裕。

近年来,宁德市大力推进农村孝老食堂建设,切实解决农村空巢、困难、高龄老人用餐难问题,是宁德市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一个工作缩影。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老人占比增大,尤其是“空巢”独居现象突出。许多“空巢”老人由于缺少亲人照料,通常是煮一顿吃两餐,有的甚至煮一顿吃三天。解决这些老人的“一日三餐”,成为政府急、子女愁、老人盼的重要民生问题。

截至2021年底,宁德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62.9万人(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五分之一),而农村“空巢”老人则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增速快、高龄化、结构杂等特征让宁德养老形势日趋严峻。宁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情况,持续聚焦养老补短板,着力通过推进农村孝老食堂建设,寻求破解农村老人就餐难的“宁德答案”。

“‘小食堂’凝聚‘大民心’,要进一步办好乡村实事好事,规范孝老食堂运营,真正形成服务乡村群众的好模式”,市委书记梁伟新十分关心孝老食堂建设,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并深入一线考察。

通过探索试点“互助孝老食堂”工作,宁德市构建了“政府搭台、村居承办、居民互助、个人自愿、梯度收费、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全市建起了407个孝老食堂,形成了具有闽东特色的农村养老助餐模式,得到了各级各界广泛认同和广大农村老人拥护支持,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和第一批福建省养老服务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为我国探索创新、解决农村养老服务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宁德方案”。

着力“建得起”,打造“舒心”食堂

农村食堂点多、面广、量大,不仅要有足够的场所、设施,还需要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投入。虽然宁德这些年经济发展迅猛,但底子薄、基础建设投入大,财政仍不宽裕。这种情况下,如何“少花钱”建出高标准的“舒心”食堂?宁德市积极探索创新,因地制宜摸索出“四个一点”措施。

一是合理规划“省一点”。组织专人对农村闲置的村小学、宗祠、老人活动中心等进行全面摸排,筛选出一批符合相关要求、改造成本较低、老人吃饭方便的场所,进行相应改造,大大减少了建造成本。“要充分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灵活开办互助孝老食堂”,古田县委书记张成慧说。据统计,这类食堂约占总数的45%,节省成本约877万元。

二是政府支持“补一点”。把孝老食堂建设纳入每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市对县考核内容,推动各级各相关部门想方设法加大投入。目前,全市80%的彩票公益金都用于孝老食堂建设,各地也先后出台了相关补助措施。比如,蕉城、古田补助每个孝老食堂建设经费8万元,并每年给予6万元运营经费等。

三是乡贤资助“帮一点”。引导乡贤通过慈善冠名等形式参与孝老食堂建设,得到各方积极响应,捐款、捐物络绎不绝。比如,古田县成立“孝老爱心促进会”发动乡贤捐助,收到捐款上百万元,仅乡贤魏鹏飞一人就捐助了13万元;周宁县发挥商会作用,引导20多名乡贤与孝老食堂进行“1+1共建”;柘荣县广生堂药业公司捐助500万元建设孝老食堂等。

四是村民出力“添一点”。积极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参与食堂建设,最大程度减少人工成本。蕉城赤溪一位黄姓村民说,政府把老人安顿好,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多干点体力活又有什么。在建设所在村孝老食堂时,他带领全家老少共“捐工”20多天。

着力“办得好”,打造“暖心”食堂

小食堂大社会,别看老人们平时吃饭不讲究,到了食堂也是“众口难调”。孝老食堂要让老人们“呆得下去”。营养、卫生、适口、服务四者缺一不可。为此,宁德市专门研究出台《互助孝老食堂规范化建设指南》,并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磨合、改进,形成了一套让老人们暖胃又暖心的“三化服务法”。

一是配餐精细化。根据老年人身体特点、饮食习惯、禁忌等情况制定菜谱,并广泛征求意见,适时作出调整,尽量满足老人就餐需求。蕉城区等地还实行领导陪餐制度,要求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每月至少到辖区孝老食堂就餐1次;村主要干部每周至少有2天在孝老食堂用餐,在与老人们“边吃边聊”中提高餐饮服务水平。

二是食品安全化。选人上,餐饮服务人员原则上由老人们信得过的本村人员担任。食材上,严格对照食谱集中采购,并建立明细账。管理上,实行分餐制,建立食品安全档案,并组织监管部门常态化检查。保障上,统一为就餐老人购买公众责任险和食品安全责任险,确保“吃得放心”。

三是服务多样化。根据老人喜好,在孝老食堂内部配置阅读室、文体室、娱乐室、休息室等场所,为老人提供看电视、打牌下棋、读书看报、喝茶聊天、日间休息等服务。同时,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还专门提供送餐服务,尽量做到适老化、人性化。

着力“掏得少”,打造“爱心”食堂

农村老人经济条件普遍较弱,如果食堂收费过高,就餐意愿就会减低。“又要吃得好,又要收得少”成为孝老食堂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宁德市着力在科学运营、降低成本上下功夫,采取“一加两降”措施,努力减轻老人就餐经济负担。

一是加大兜底保障力度。统筹财政投入、挂钩单位帮助、慈善机构捐款、村集体补助等经费,提高农村老人就餐兜底保障水平。一般来说,普通老人在食堂就餐,每月约需缴费400元,而特困、低保、残疾、高龄等特殊对象,则只收300元左右。此外,各村还根据自身财力对部分特殊老人予以减免伙食费。比如,古田县的一些村庄对90岁以上老人予以免收伙食费等。

二是降低食材采购成本。孝老食堂的食材采购以就近原则为主,能不出村的尽量不出村,减少了中间差价。部分食堂还通过组织低龄老人种菜、养鸡养鸭等,减少食材采购开支。比如,古田县吉巷乡薛后村专门开辟3亩菜地,给老人们种植蔬菜,基本能够实现蔬菜自给自足,一年大约可节省6万元。

三是减少食堂人工费用。以蕉城、古田为试点,设置孝老食堂服务人员公益性岗位,人员开支从财政就业专项补助资金中列支,解决了部分人员开支。同时,尽量吸收农村低保家庭、低收入农户等兼职,并动员老人自助开展淘米、刷碗、打菜等力所能及的劳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工费用。

着力“能持久”,打造“同心”食堂

孝老食堂本质上属于公益性质,基本上无利可图,对企业的投资吸引力不强。要保证食堂长期运营,必须强化党政主导作用,建立长期稳定的运营机制。这方面,宁德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党建引领上下功夫。“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孝老食堂也不例外。宁德市在孝老食堂开办伊始,就将其纳入基层党建考评内容,并通过明确村党支部对食堂建设管理负总责、将各级党组织与孝老食堂结对共建纳入文明单位考评等,推动各级各部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力以赴参与孝老食堂建设。周宁县七步镇下宅村原党支部书记陈圣天感慨,“当了一辈子村干部,做了不少实事,很少像创办孝老食堂这样,群众感激不断的”。

二是在壮大村财上下功夫。孝老食堂最终还是“村里的事”,食堂要想办长远,必须靠强大的村财来支撑。宁德市近年来扎实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强村”行动,并在全省率先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励办法,有力推动了村集体经济提升,为办好农村孝老食堂夯实了经济基础。比如,蕉城区八都镇溪池村,通过开放周末度假休闲发展旅游业,村财政收入增加20余万元,每年拿出5万元用于补贴孝老食堂。

三是在做足文化上下功夫。宁德市在开展孝老食堂建设中,大力弘扬孝老文化,积极融入当地家风家训内容,鼓励村(居)将办好互助孝老食堂写入《村规民约》,把为困难独居老人提供助餐服务,作为约定俗成的“孝老行动”,并通过在社会层面多渠道加强对孝老食堂的宣传,提高了群众对养老服务的知晓度、支持度、参与度,推动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孝老食堂建设。

(文/雷廷生)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