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微风拂面,空气清新。在公园随处可见身着宽松的太极服,练习太极拳的老人。在舒缓的旋律中,他们缓缓地舒展拉伸,一招一式行云流水,时而柔顺绵长,时而刚劲有力。
这个在中国几乎随处可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运动,已经成为人们舒展筋骨、强身健体的重要选择。除此之外,还蕴含着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17世纪中叶,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太极拳。随着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太极拳更成为许多人愉悦身心的第一选择。
太极拳代表着中国人的哲学和价值观,是中国人健康、自然、和谐生活方式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2006年5月,太极拳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0年12月17日,作为中国单独申报的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动若潮水、静如磐石、气势磅礴的太极拳表演更是赢得了亿万中外观众的称赞。
如今,太极拳习练者遍布全国各地,并在海外有着广泛传播和传承。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随着太极拳等项目申遗成功,中国以42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位居世界第一,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
匠人精神 传承坚守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国宝”。他们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责任,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是经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非遗传承人。截至目前,中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56个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2名。
胡作林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武汉泥塑”非遗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胡作林和泥巴打了一辈子交道。1959年10月出生于武汉黄陂泥塑之乡,父亲是在庙里修复菩萨的。受父亲影响,从小耳濡目染间对捏泥巴十分的喜爱。长大后从师名家,虽然也做过其他行业的工作,但最后兜兜转转终回到泥塑之路, 并于2000年创办了“泥人胡雕塑艺术创作室”。
2006年,泥塑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技艺获得更多的关注。2014年,胡作林评为市级泥塑传承人。他的泥塑作品在湖北美术馆展、武汉博物馆陆续展览。他还致力于“泥人胡”文化传播与弘扬,多次受邀参加国内艺术展示活动,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
作为泥塑创作者,观察能力非常重要。相较于绘画的二维平面,泥塑是三维创作,难度极高。创作的时候通常还要跟模特聊天,抓住人物瞬间表情,捕捉对方最具个人特质的神态来创作。为了锻炼观察能力,胡作林平日会做日常基本功练习,比如捏一个茶壶,不用测量工具,做出大小一模一样的临摹作品,误差能达到2毫米以内。胡作林的创作以人物肖像为主,即兴创作可以1个小时内完成,但精细起来,花上1到2个月也是很经常的。
“传统要坚守,也要进行创新。但是创新力度太大,传统就会被丢掉,也是不行的,一定要做到平衡。”胡作林给出了这样一个平衡点:在制作工艺上保持传统技法,而题材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二者结合让泥塑艺术更加鲜活。
在今年8月举办的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胡作林现场雕刻的人像栩栩如生,赢得在场观众的赞许。
此次博览会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共有全国各地332名像胡作林一样的非遗传承人、284个非遗项目参展参演。从江苏徐州香包到四川唐昌布鞋,从广东潮绣到陕西绥德石雕,再到蒙古族长调民歌、新疆玛纳斯……多个非遗项目以图片、文字、影像和现场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典型成果。
工坊模式 助力增收
在此次博览会上的临沂展区,费县手绣的展台前聚集了不少观赏和选购手绣非遗工艺品的人。传承人卞成飞在站台前现场展示技艺,几针下去布面上就多了一棵小树。据她介绍,费县手绣已有200多年历史,像撮针绣、打籽绣这样的传统针法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别看是一顶小小的虎头帽,需要绣两万多针,得十几天才能完成。”这位山东省级非遗项目费县手绣代表性传承人说。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非遗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卞成飞还创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费县手绣实训基地,采用“培训+传承”的模式、“固定+灵活”的就业方式,将费县手绣这一传统技艺传承好的同时,培训带动1500余人就业创业,年产值800多万元。
类似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非遗基地和工坊在各地还有很多。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介绍,中国充分发挥以传统工艺类为主的非遗在带动城乡就业、促进增收方面的独特作用,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助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截至2022年6月,文旅部支持各地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设立在脱贫县,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和线上传播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地方政府也借助非遗工坊模式,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大兴安岭深处的内蒙古阿尔山市白狼镇森林资源丰富,由白桦树皮等天然原料为主料手工精制的白狼林俗树皮画也成为当地增收的非遗技艺。
“我们的产品非常丰富,从过去的几种到现在的几百种,现在产品品种在持续不断创新中,除了作画,现在延续到了生活用品、办公用品、服饰、首饰,当然还可以私人订制。” 树皮画非遗传承人谢彩云说,每一个产品都是手工艺人纯手工制作的,都是不可复制的限量版。而这些手工艺人大多是阿尔山附近的贫困户。从2016年开始,当地累计带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分红近四十万元,为全镇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每年分红近千元。
创新力量 焕发新生
为加大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各地也鼓励非遗进校园,鼓励学校开发相关的特色精品课程,实现非遗的科学传承。课余的非遗文化亲子体验活动也颇受孩子和家长欢迎,让他们在趣味中学习传统文化,增长知识,收获快乐。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推出了“云南非遗公开课”网络直播专题,借助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创新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渠道,将非遗融入了百姓日常生活中。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尹家玉曾表示:“近几年,我们看到传统工艺走红网络,非遗网络公开课大受青年人欢迎,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绽放着跨越时代的崭新魅力。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影像记录这一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媒体技术。影像可以定格瞬间,可以为更多人看见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打开重要的窗口和平台。”
现在越来越多的数字藏品也进入大众视野,通过区块链等技术手段,让传统非遗文化技艺与数字科技相结合,让非遗传承找到了新的舞台,帮助非遗技艺穿越时空,实现全新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今年端午节前夕,以“粽子”和“龙舟”等端午节符号为灵感,湖北宜昌融合当地特色文化元素,推出12款数字藏品上线发售,价格38元至68元不等。开售不到3分钟,共计24000份数字藏品全部售罄。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端午节是中国首个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作为主要申报地,宜昌与端午节有着更深的渊源。藏品以数字艺术语言,焕新中国传统节日,在弘扬端午文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给实体经济探索数字世界引出了一条更宽阔的发展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有广阔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非遗人要努力探索,积极实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们认识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感知传统之美、生活之美,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载体。”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葛玉清表示。(吕岩)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