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义桅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报告同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这表明,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近代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中国的身份从“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跃升到“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关注点越来越从“世界的中国”向“中国的世界”转变;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体现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且正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提出并实施一系列外交大战略、大思想和大理念,取得了辉煌业绩,将“四个自信”全面深入贯彻到外交领域,形成外交自信与自觉;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梦融通,谱写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崭新篇章。
一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精辟地分析过大国与小国的不同。他极具洞见地指出,“小国的目标是国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国则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与痛苦。”
无论从哪个指标看,中国是无可争议的大国。然而,中国的大国身份也是经历了历史起伏的。传统上,中国是泱泱大国。近代以来,中国一度被视为东亚病夫,大而弱。今天,中国仍然是“不完全大国”(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语)。
正因为如此,中国并非简单地对应托克维尔所描绘的大国处境:伟大与激情来自万里河山,永恒与灵感来自五千年文明,责任与痛苦皆因则“中国特色”。
中国的多重身份是中国最大特色,也是中国责任与痛苦的源泉。王毅外长不久前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发表题为“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的演讲中,对此做了精辟阐述。
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将中国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和“世界的中国”,这也体现了中国三种不同的身份。今天,“中国的中国”指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亚洲的中国”讲的是东方文明(东亚文明)。“世界的中国”则更加突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的身份。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丧失传统的身份,并且踏上了寻找新身份的漫漫长路。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从根本上瓦解。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成立,将中国传统政治结构与主权、民族国家为核心的西方国际体系相结合之后,中国才最终获得了“亚洲的中国”和部分“世界的中国”的新身份。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社会主义国家。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定义为第三世界的兄弟,尤其是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更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融入区域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地与亚洲和世界相融合,逐渐成为一个新兴大国,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亚洲的中国”和“世界的中国”的身份才得以真正形成。
近年来,中国采取了“和平崛起/发展”战略并且提出了“和谐世界”的发展理念。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也紧随其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世界的中国”vs.“中国的世界”,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中国如何看待世界的问题。同时,当前中国进取性的外交政策和持续高涨的公众舆论,也表明中国的关注点越来越从“世界的中国”向“中国的世界”转变。
毫无疑问,中国——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的双重身份,越来越被世界所热议和公认。“中国的中国”和“亚洲的中国”在受到国内条件约束的同时,也正逐步塑造着中国的国际行为方式。
如何才能使中国四种不同身份和谐共处?历史学家章百家先生这样描述中国与世界关系逻辑:“改变自己,影响世界”。这种逻辑已经被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所证实,也将进一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得到检验。
正因如此,中国一直主张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强调“不干涉他国内政”并将其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一。中国低调的外交政策“韬光养晦” 也同样适用于这种逻辑。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始终将内政放在优先地位,对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总是略显犹豫。
这种状况一度使中国外交颇受诟病,一些外国舆论甚至质疑中国是否堪当外交大国,时而推销“中国责任论”,时而宣扬“中国强硬论”。究其原因,除了外界对中国外交误解和别有用心宣传外,我在大国外交上的羞羞答答,也助长了这种现象蔓延。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外交部长王毅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演讲,是新一代领导人的大国外交宣言,理直气壮地宣示了中国外交新政,就是为了从根本上凝聚我们的认识,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
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东方文明古国,是中国的三重身份,这是王毅外长定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前三个缘由:
——中国外交的特色,立足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我们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这个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中国外交的特色,植根于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理念,我们对内追求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对外主持公道、捍卫公理、伸张正义。
——中国外交的特色,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我们将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奉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
时空一体,是中国大国外交特色的另外两个来源:
——中国外交的特色,源自于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我们将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与外界对话沟通。
——中国外交的特色,契合于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我们愿发挥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品质,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
上述五方面特色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中国新型大国外交的总体定位。
由内而外,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要逻辑。
王毅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理念,要求我们对内追求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对外主持公道、捍卫公理、伸张正义。同时,发展中大国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定位。这一基本国情要求我们,中国的外交首先还是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这个中心,服务发展,促进发展,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解决各种不可持续的问题,为维护中国在世界上不断延伸的正当权益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中国将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离开发展中国家。
积极主动,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要风格。
王毅指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开拓,在外交上不断采取新举措,推出新理念,展示新气象,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更具全球视野、更富进取意识、更有开创精神。……展望未来,中国将更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处理,为维护世界稳定与安宁承担应尽的责任。中国将继续做当代国际秩序和公认国际关系准则的维护者,同时更积极有为地参与国际体系的变革与完善。
外交自信、外交自觉、外交自尊,是中国积极主动大国外交的鲜明写照。
外交自信源于我们对自身实力地位的客观认知。“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以及能源资源产品的主要进口国。2012年,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并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外交自觉源于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客观评估。“当今世界面临的不仅是发展困局,更折射出现代文明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危机。中国外交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奉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推介治国理政的中国经验,增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从而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新型挑战提供更多有益的公共产品。”
外交自觉,突出表现在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经过中俄二十年的探索,已经成型,接下来集中体现在中美关系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强大的发达国家,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核心内涵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我们有决心和信心通过中美携手合作,成为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推进器。“我们的决心来自于对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当今世界已今非昔比,全球化在各国之间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联,不仅大大弱化了大国对抗的意愿,更显著降低了彼此发生冲突和战争的风险。”
外交自尊源于新中国优良的外交传统和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理念。“六十多年来,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独立自主、爱好和平始终是中国外交的两大本质特征,也构成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新时期,中国将坚持独立自主,坚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政策和立场,不依附、不屈从于任何外部势力,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风骨。中国将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为推进人类和平事业发挥更积极作用,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担当。中国还愿虚心地倾听世界的声音,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与外界的对话与沟通,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胸怀。”
总之,以自身的新型大国身份,中国特色外交哲学,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要思路。
二
章百家先生曾以“改变自己,影响世界”概括20世纪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逻辑,今天,中国提出并号召世界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在世界上积极打造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伙伴关系,进而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此基础上,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国际形势的稳定锚,世界增长的发动机,和平发展的正能量,全球治理的新动力,这一逻辑否需要修正?最基本的要回答这些问题:中国模式,如何做到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日前热播的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对此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世界之中国,天下之担当。
《大国外交》专题片的主线是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关键词就是大国。中国是新型大国,开创并引领新型国际关系。
过去,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而影响世界,让世界上七亿人脱贫,占世界脱贫贡献率的七成,中国模式正在打破西方普世价值的神话。如今,中国通过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正在塑造和引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通过再造世界而再造中国,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新的领导型国家。
习近平主席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大国外交》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变迁。
一、传中国经验,造共荣之势
“中国应对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毛泽东主席当年的愿望,今天的中国正在实现。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鲜明地体现在传播改革开放经验——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开放;工业化经验——基础设施先行,慧及民生;脱贫致富经验——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减少沿线国家学习成本,鼓励它们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甚至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
二、举中国方案,践大道之行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系辞上传》 这句话,是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很好阐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新型全球化、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让全球化具包容性、联动性、本土性,让全球治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让国家治理实现标本兼治,统筹协调。
三、展中国担当,呈公共产品
孔子曰:“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一带一路”是全球化即美国/西方化失势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将中国机遇变成世界机遇,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为世界提供器物、制度、精神层面的公共产品,为世人所欣赏、为世界所期盼。
(一)器物层面:物质性公共产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平均三成的世界经济增长来自于中国经济的拉动,超过第二位美国贡献的一倍。“一带一路”成为推动国际社会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合作倡议。
(二)制度层面:制度性公共产品。中国发起成立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丝路基金、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一带一路”,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制度设计贡献。
(三)精神层面:观念性公共产品。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的“合”,就是超越国家的狭隘、利益差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推动建立文明秩序,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视角,树立人类整体观,让中国站在国际道义制高点上。“一带一路”倡议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式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决议,为此做了很好的注脚。
在人类社会处于一个新起点上,世界是朝向开放、包容还是封闭、极端?这是21世纪之问。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为此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示了中国担当,呈现了中国智慧。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