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纪实在线

2017年,中国GDP增长6.9%的概率有多大?

发布时间:2017-10-20 14:01:59 推广来源:未知

10月1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9%,增速与上半年持平;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8%,经济连续9个季度运行在6.7%-6.9%的区间。

从数据上看,三季度的经济增长有所放缓。随着房地产市场继续降温、新旧动能持续转换,中国经济的走向将会如何?

19日下午,中国新闻社举办“国是论坛——2017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与会专家从宏观、消费、房地产等多个维度,共同探讨中国经济形势。

四季度经济“春日依旧”?

近期,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内的多家机构上调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并称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但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四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指出,从目前来看,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去产能与环保政策趋严、融资环境趋紧等影响,四季度需求面会弱于上半年,企业经营压力将有所增大。

在此背景下,今年中国四季度经济增速会继续放缓吗?

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指出:“很多人担心今年下半年GDP会继续往下调整,虽然说不排除有一点点波动的可能性,但是绝对不是较大的调整。周小川行长已经看到下半年GDP有望增长7%,也就意味着四季度比三季度还有更好的表现。”

在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看来,“四季度GDP增长将保持在6.9%左右的水平,这样的增长速度非常理想,也比较符合大家的预期”。

同样看好中国未来经济的还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际刚,他表示,“2017年中国GDP增长将在6.8%到7%,2018年的经济增速会达到7%”。

之所以如此判断,魏际刚指出,首先是全球经济已经复苏,中国将来的外贸形势有一个较好的环境;其次是中国的产业,如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基本稳定;此外,经济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的增长以及中国新一轮的大规模开放,都会促进经济增长。

不过,在贾康看来,经济增速多少并不是关键,关键是“要把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以结构优化保证这种质量提高的运行中期化、长期化”。

新旧动能如何转换?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意味着,中国正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在新旧转换之际,如何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办公厅主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原副会长朱中一看来,新旧动能转换有一个过程,“最好新动能快一点,但是如果旧动能去得太快,也是一个问题,因为跟不上”。

魏际刚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混合动力”,而且会长期持续。他解释道:“我们现在是新旧动力并存,我们不能淘汰旧动力,新旧动力一定要并驾齐驱。将来是以新代旧,把旧的提新,新中又生优。”

万喆进一步指出,新旧动能并不是指产业,而是手段和方式的改变。她表示,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必然会带来阵痛,当前,中国最大的新动能来自结构性改革,“结构发生变化以后,我们认为它就适合新阶段的经济发展,就是新动能”。

在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看来,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会非常倚重消费,与过去五年相比,消费的地位会进一步提高。

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4.5%,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消费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赵萍解释道:“对于一个经济大国来说,必须要倚重内需,这是经济增长的必然规律。因为外需是不可控的,更多依托于其他国家的政策和对外开放的程度。但是内需我们的把握能力相对更强一些,在内需当中已经进入到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并且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高。”

房地产长效机制如何建?

2016年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邢志宏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从8月份监测的数据来看,15个一线和二线的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都在下降和持平。

朱中一表示,房地产市场不必过分关注数字变动,而要关注“住有所居”和“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的两大问题。

习近平18日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从“购租并举”到“租购并举”,朱中一指出这反映了国家要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这部分人住房的消费能力有限,所以要大力发展租赁市场,把租放在前面。但这并不是说租赁住房的数量大于购买住房的量,而是重点强调租。”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此前表示,住房的基本属性是消费,国家反对投资投机性的取向不会变,中国将逐步建立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

朱中一指出:“过去长效机制建设不快与对房地产的定位摇摆有关。以往十几年一直强调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强调住房的民生定位。自去年总书记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以后,不少地方政府表态,要减少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对于房地产的依赖。”

那么,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哪些要素?朱中一表示:“在制度安排上,应首先完善住房制度,完善多主体共赢、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住房租赁市场立法,加快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与此同时,建立与之配套的土地、金融、税收、法制及市场监管等制度。”

朱中一还指出,在土地、 金融信贷、税收、立法以及市场监管方面,国家也应有所作为。比如降低自住型需求负担,提高投机、投资性需求成本,鼓励有多套住房者将闲置的住房推向二手房市场或租赁市场;建立完善对房地产市场监管的机制,规范开发销售中介行为等。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