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记者团在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参观采访
“建设地铁需要什么样的地下环境?”“仰光土质松散可以建设地铁吗?”“地下轨道最深有多少米?”在听完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主任战明辉对北京轨道交通的介绍后,来华采访十九大的缅甸记者争先恐后地提出各种问题。
10月20日下午,缅甸记者团参加了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之后,就前往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和燕房线参观,实地了解北京轨道交通建设情况,并亲身体验了燕房线全自动运行列车。缅甸记者对北京轨道交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表示很震惊,赞叹中国在轨道交通方面的先进技术。他们纷纷表示,希望中国能将技术带到缅甸,这将会有效地解决仰光的交通堵塞。
缅甸记者在拍摄指挥中心运行情况
“中国很多地方都建了地铁,目前就仰光的土质而言,中国已经有效地解决了施工方式,建设地铁完全没有问题。”战明辉告诉缅甸记者,地铁里大部分施工方式是将土掏出来,不需要整个开发。他介绍说,北京现在已经出现了三层地铁,最深的是50米左右。第一层地铁约20米左右,第二层30多米,第三层40到50米。平均深度在20至30米左右。
近年来,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里程加长、路网加密,通达性和便利性不断提高,百姓的出行范围越来越大。截至目前,北京市轨道交通全路网共19条线路,574公里运营里程,345座车站数,54座换乘车站。
在参观燕房线全自动运行列车时,缅甸记者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太了不起了。”缅甸天网电视台记者昂觉觉说,中国轨道交通十分现代化和高科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缅甸记者团体验燕房线全自动运行列车
而让缅甸《妙瓦底日报》纽佐昂感兴趣的是燕房线轨道交通的全自动系统和高精确度的软件。他对记者说,刚才工作人员介绍说车厢门与站台的位置误差可以在300毫米上下,但这条线最多100毫米左右,让我觉得非常棒。
“中国指挥中心的技术发展非常成熟,在指挥中心便可控制车辆和监控列车上的人。如果缅甸把技术引进缅甸,运用到地上铁路,一定非常好。”纽佐昂说。
“第一条、全自动运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燕房线的三个关键词。”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树奎告诉前来参观采访的记者,燕房线共14.4公里,目前这条线正处于设备的试运营阶段。
丁树奎介绍说,从早上唤醒、自检、自动运行到晚上自动会断、自动清洗、休眠整个过程完全自动运行,没有人工干预。在车辆运行前期,为检测车辆的运行情况,车上将配备司机、巡视管理。
缅甸记者团在燕房线站台参观
“除了全自动运行,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安全的等级、可靠性的等级、运营效率得到巨大的提高。”丁树奎说,不仅仅是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安全的提升。经过实际的应用考验,全自动系统的故障率是常规的一半以上。降低了故障率,提高了服务水平。
全自动运行技术是轨道交通主流化的发展。“这条线从软件到硬件100%是由中国公司研发制造,也是中国2025中国制造规划中的一个项目。从目前看,已经达到运用的标准,中国的轨道交通都将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丁树奎表示。
据悉,燕房线是我国第一条采用自主化全自动运行技术的线路。信号、综合监控、车辆、通信等全部国产化。(文/王芳 摄影/郭蒙)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