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对2017年9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指出,从9月份数据来看,中国经济中的物价和产出水平仍处于物价-产出关系的末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了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在供给层面推高了上游产品的价格,有助于部分企业去杠杆。9月份CPI、PPI同比增幅1.6%、6.9%;环比增幅0.5%、0.6%。PPI处于高位,CPI处于物价缓和阶段,成本-物价传递机制不畅。
从2016年开始,中国经济不再以房地产和金融“双轮”交替驱动经济增长,而是在结构性调整中去寻求新的增长动能。9月份部分数据存在回调,比如投资和货运量等,但1-3季度的数据显示,收入增长决定消费不会差,外部回暖决定出口也不会差。但投资的趋缓为经济增速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9月份的数据显示了部分结构性调整的积极信号,包括去杠杆、去库存、投资结构和外贸结构等等。因此,只要稳住投资,就可以在结构性调整中去推动经济的持续回暖。
在未来,需要维持货币政策不过紧,也不放松,保持中性。继续使用短期工具来逆向调节市场短期流动性缺口,避免短期流动性偏差带来短期利率过度上升,从而给市场造成冲击;密切关注国外、国内劳工市场的变化;出台办法减缓投资进一步下滑的趋势,尤其是中央项目和地方项目的“双回落”问题。维持生态和环保投资的持续增加(2016年同比39.9%,大约3000亿);继续清理控制金融风险;居民加杠杆适可而止;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与会嘉宾围绕九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分析报告进行了深入研讨和点评,并各自发表了精彩的观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已经步入到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用任何一种周期理论都难以概括。周期的内涵多种多样,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采取了非常规的经济宏观政策和结构性的调整方案,导致我们以市场为主体的周期运行形态发生了变异,如果我们简单地用库存周期和朱格拉周期来分析我们中国和世界的一些运行体系,在理论上可能是难以生效的。
“弱复苏不等于新周期”, 刘元春告诉记者,他提出这个观点的原因在于新阶段存在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新阶段已经摆脱了过去新常态的增速快速下滑期。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只是触底但是不会快速的反弹,这一点很重要。第二个特征就是风险有所缓解,但是警报并没有解除。一些风险行为模式和逆结构在未来几年依然可能在调整当中,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政策性的事物带来的市场性的金融周期的转换被大幅度的干预、延迟,所以未来几年金融周期的下行期它的叠加的因素会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这一点也决定了去杠杆的进程远远不同于欧美市场去杠杆的进程。第三个特征是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特别是外需和内需的结构变化。
“我们要把基础性、逻辑性的问题梳理清楚,从中期的角度展望十九大之后新时期新阶段所面临的中国宏观经济的新逻辑和新规律,并将之从学院派的角度总结出来,而不是仅仅简单地看一个季度的数据看一个月的数据,如果一个人老盯住脚尖走路一定摔跟头,所以我们应该要从中长期看短期。”刘元春说。
谈及未来经济的动力在哪?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指出,未来经济的动力有三个层次:需求、供给和全球化。前两个解决内部动力问题,后一个解决了总体的动力问题。我们今年经济增长速度是6.9%,明后年只要保持6.39%左右就可以实现2020年的目标,未来几年正常情况下速度也不是太大的问题。我们提目标的时候总体上还会提6.5%左右,这样给你留下很多的弹性。比如今年是6.9%,明年定6.0%,会让人感觉你这个目标定的过了。实际上6.35%左右就可以保持未来的目标实现了。
“第一个角度是总需求的角度。消费的增长很重要,既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是无止境的,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未来拉动中国经济长远增长的一个动力。把三大需求稳住,把消费需求扩大,才能做到既愿意消费又有能力消费。第二角度是供给侧的问题。从产业的角度来讲,把传统产业中最差的产业去掉产能,把中等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从结构的角度来讲,就是国有民营企业肯定要稳,尤其是民营外资要前进,同时十九大报告也谈到还要利用外资,就是怎么把外资拔高提升。第三个角度是全球化。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讲,一定有全球化的动力,因为光靠内部市场产能无法达到。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一带一路”发展金融,这块对中国是来说是一个动力,同时也顺势拉动了全球经济,这样才能与全球经济贸易关系保持良性发展。如果能把这几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了,未来中国经济大船应该会朝着比较良好的方向前进。” 宗良说。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