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第三届“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开幕式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17-11-13 09:28:50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11月10日晚,口述历史国际周2017特别发布会——第三届“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开幕式暨“崔永元和他的朋友们•中国故事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中传礼堂举办,活动由知名主持人王雪纯主持,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及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多位口述历史专家、学者资深实践者,相关媒体、文化人士、在校师生等1500余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开幕式上,原崔永元团队成员、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学生李笑岩、凤凰网“有故事的人”项目代表唐玲、原崔永元团队成员张钧分别分享了自己与口述历史的交集,拉开了本次活动的序幕。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在致辞中充分肯定崔永元口述团队十五年的工作内容与成果,表扬了团队在口述历史交流与传播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此次中国故事会的缘起。他认为,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探讨非虚构创作这一主题,除了其本身的学术意义,同时也具有三个方面的社会价值:有助于沉浸式地呈现历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积聚创造过程,有助于产出精细耕作的深度精品。

随后,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丁俊杰宣布第三届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开幕。他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背景,分享了最近一年口述中心在校园巡讲、记忆库、公共历史国际工作坊等方面的进展,提出中心希望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储存社会各界提供的口述史料,“让这些个人的记忆成为一个民族的宝库、宝藏”。

嘉宾给研习营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国卿传记馆揭牌仪式

开幕式还特别设置了非虚构创作研习营结业、国卿传记馆正式揭牌仪式。传记馆捐赠人蔡大成表示,成立传记馆的初衷,“第一是给父母留了个念想,第二,最重要的是给社会留点儿价值”。

本次国际研讨会评议专家代表陈墨、Gerry Albarelli 先后致辞,陈述了自己对口述历史的理解和参与情况。陈墨表示,“口述历史是为个人记忆的采集收藏和开发应用,它有可能成为人文和社会科学飞跃发展的一个催化剂”,而Gerry Albarelli结合自身的口述历史实践经验,觉得口述历史挖掘出的故事“值得被更多的人所知道,所认识”,而“故事永远在那里,但是我们需要等待合适的历史时机讲述这个故事”。

在研讨会开幕式平行的版块——崔永元和他的朋友们•中国故事会上,崔永元的朋友王斌、著名编剧芦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鸿、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和口述中心团队成员共同讲述了他们自己或者采访到的生命故事,给发布会带来生动可感的质地和温馨暖人的氛围,一个个真实、精彩、感人的故事,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王斌讲述了《歌唱祖国》诞生的故事,这首传唱海内外数十年的歌曲由他父亲王莘作词作曲,记录了一代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祖国前途的美好祝愿。故事结束后,教授合唱团为现场听众带来别开生面的《歌唱祖国》合唱,台上台下同声相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芦苇介绍了当年知青代表人物、乡村医生孙立哲的故事,把一个远去年代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带回现场。崔永元团队成员先后带来了《花臂车行》——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和抗战时期地下秘密组织“抗日杀奸团”的热血记忆。梁鸿教授通过自己新近出版的《梁光正的光》,深情地讲述了三个梁庄的故事,呈现了那些被我们看作不合时宜,却为着内心真诚的愿望而努力付出的人物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最后一个故事由敬一丹带来,她声情并茂地演绎了自己作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的经历,分享了当年求学过程、遭遇书荒、饥饿的记忆、对世界的思考等个人遭际,并对未来寄予希望。

活动最后,“口述历史国际周”总策划、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卉登台,代表组委会致谢,表示在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创始人崔永元因故缺席的情况下,“现场所有讲述的故事,值得拥有大家的掌声”,同时传达了大家惦念的小崔自己的心声:“相聚或者分离都可以讲成最美的故事,只是讲故事的人不能躺在医院里”。这个被故事点亮的夜晚,也在线上吸引了了大家的热切关注,凤凰网近8万名观众一起分享了这个熠熠闪光的故事之夜。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