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舞”动丝路记忆、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3-05-24 14:11:00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文/ 江渚

以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并自此打通中原通往西域道路这一历史为创作背景的舞剧《张骞》,作为“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剧目,于4月13日、14日在中央歌剧院剧场与北京观众见面。

这部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文旅厅共同打造的舞剧,将“行走”贯穿全剧始终,讲述了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领一支从长安出发的使团,开启“凿空之旅”的故事,展现出各民族广泛交往、深度交融的生动场景。

来自新疆的舞剧,让观众对多种多样民族舞蹈充满期待。新疆古称西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张骞通西域之后,随着政治经济交往频繁,中原与西域的文化艺术也得到广泛交流交融,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

演绎“凿空之旅”

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19世纪下叶,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先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此后被中外史学家认同,沿用至今。广义上,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所授之节杖,率领一支从长安启程的和平使团向西域进发。舞剧《张骞》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全剧分为四幕,即《授节》《守节》《传节》《使节》,演绎了张骞“凿空之旅”,展现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场景,讴歌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

“贯穿该剧的主线就是‘行走’。张骞历经十余年的沧桑岁月,终于走出了一条沟通之路、交流之道。‘节’则是舞剧的立意所在,张骞为大家舍小家,彰显的是家国情怀。”舞剧《张骞》导演邢时苗介绍说。张骞带着使团昂首行走在浩瀚沙漠,从年轻到年迈,从独自行走到无数“博望侯”和西域民众的跟随,张骞始终在行走,全剧叙事就在行走中全面展开。

舞剧以“节杖”这一颇具隐喻意味的象征符号为逻辑主线,将张骞所持的“汉节”上升为全剧核心精神“气节”。张骞手里始终握着节杖,以“节杖”所负载的“忠贞爱国”“道义担当”内涵自勉,历经十几年的艰难坎坷,终不辱使命,打通中原通往西域道路。节杖是张骞思想精神物化和具象隐喻,是张骞的思想信仰、精神追求和坚定意志,更是国家使命。

“今天我们所有文艺工作者通过文艺创作、文艺演出,把新时代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和中国艺术作品带向世界,同时也把中国人对和平、和谐、和睦的友好态度带向世界,这是这件作品除了艺术价值以外,更重要的一种价值。”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挂职)、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黄豆豆说。

《张骞》舞美打破传统的平面舞台形式,异形舞台正面的弧形坡和背面的斜坡形成前后两个表达空间。为了再现张骞远行的艰辛历程,舞台中央安装了一台7米长、2米宽的“跑步机”,并通过360度的旋转形成环形幕,延伸了舞台空间。在这个可以旋转升降的机械装置上,张骞或横跨大漠,或翻越雪山,或悬崖求生。

“丝路”上的交融

舞剧通过“授节”“母亲送子”“夜救匈奴公主”“匈奴王利诱”“恨别”“中医救治小王子”“诀别”等故事片段,勾勒了张骞与汉武帝、母亲、匈奴王等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舞剧以张骞有关史实为故事蓝本,但绝不是史料的“直译”,而是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历程的演绎,深刻分析张骞对于丝绸之路开通、实现中原统一西域的重要意义,反映出各民族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过程中,形成文化相通、血脉交融、命运相连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张骞》将民族舞、现代舞、古典舞等多种舞蹈融合在一起,随着剧情的推进和故事的发展而自然转换。整部剧通过创造性编创思维突出家国情怀这一中心思想。”内蒙古军区政治工作部文工团原团长何燕敏说。

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丝绸之路以其独特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条路上,东西方的使节、商队、游客、学者、工匠的川流不息,沿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此后,历代中央政权都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唐朝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设官建制、屯垦戍边等政令的实施,促进了西域各地的稳定与发展,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力地推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

从古至今,新疆地区一直生活着很多民族,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生活,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民族的人口大量进出新疆地区,共同开拓了新疆。至19世纪末,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主要民族定居新疆,形成维吾尔族人口居多、多民族聚居分布的格局。今天的新疆,是56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

古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后,经河西走廊进入新疆,沿天山分北、中、南三道,故称“天山廊道”,此路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和非洲连接起来,是一条东西方交流的大通道。这里是人们歇脚、休整的地方,是人们补充食物、用水、给养的地方,也是人们交流、交易、交融的地方。正是通过这条通道,人们进行了东西方各种农作物种植技术、牲畜驯养技术、建筑技术等的传播,尤其是进行了丝绸、瓷器等物产以及造纸、冶炼、水利、火药制造等技术的传播。

也正是由于这条大通道,新疆地区成为当时亚欧大陆各古代文明南北往来、东西交通的十字路口,成为各古代文明区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必经之地,因而也就成为亚欧大陆几大古代文明的标本保留地,历史留下了丰富且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不朽的“丝路精神”

绵长的丝绸之路发源中国,穿过中亚、西亚,将亚洲、欧洲、非洲连接起来,是多个时代、多种文化的交叠。不同文化的交融酝酿了“丝路精神”的内涵——和平、友谊、交往、繁荣。

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繁荣之路。史料记载,在当时汉朝派往西域各国的使者中,大的团队有数百人,少者也有百余人,每年多的时候派使团十几个,少的也有五六个。使者们携带大批丝绸物品出境,回来时则从西域带回各种珍奇物品。在当时的商贸活动中,商人们从中国主要是运出丝绸、瓷器、茶叶,其他还有铁器、金器、银器、镜子等,深受西域各地欢迎。

同时,西域的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等也传到中国,大大丰富了东方人的饮食品种;欧洲、西亚等地的天文历法、建筑工艺、制糖法、酿酒术等技艺也输入东方,推动了中国等沿途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据文献记载,唐代时中国一些富人大量拥有从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等,都非常丰富。而外来的工艺、宗教、风俗等也随商进入。

丝绸之路的开辟,还带来了文化和科技的广泛交流。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西传,对西方的文化和科技发展普及产生了重要影响;冶铁和打井技术、火药、指南针西传,改变了西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的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化学等科学知识,也随着商人和文化交流的队伍来到中国。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持续推进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已经由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新疆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多种文化交汇之地。今天,新疆在“丝绸之路”上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进一步当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排头兵,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支点作用。

穿过两千多年的岁月,《张骞》以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审美呈现重述丝路记忆,鼓舞我们继续向前。

(本文图片由新疆艺术剧院提供,部分资料来自《光明日报》、《中原智库》、天山网)

(《中国报道》2023年5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