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 王哲)近日,2023未来科学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成功举办。2023未来科学论坛由未来论坛联合朝阳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活动旨在打造集科学普及、前沿科技信息交流、人才交流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交流平台。通过聚焦国际科技创新前沿议题,凝聚新时代的科学力量,弘扬科学精神,倡导面向全球的创新交流合作,搭建科学与社会各界间的桥梁,激励和支持新一代青年科学家开展创造性、突破性和颠覆性的研究。
朝阳园管委会主任杨洪福
朝阳园管委会主任杨洪福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朝阳区政府与未来论坛在科普活动举办、高端人才引进、科技信息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促进了全球顶级科学家和投资人汇聚北京、关注朝阳,推动了政府与科学界、产业界、投资界跨界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为吸引优秀科技创新人才、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提供了有力支持,充分体现了朝阳区政府坚持创新驱动,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
未来论坛理事会 2023轮值主席、未来科学大奖奠基捐赠人刘芹
未来论坛理事会 2023轮值主席、未来科学大奖奠基捐赠人、五源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作为未来论坛代表对参会嘉宾表达了欢迎与感谢。他表示,青年科学家,是科技创新和铸造未来的传承者和主力军,希望通过支持亚洲各国青年人才沟通与交流、项目对接、科技创新,鼓励和带动更多的青年科学家探知未来,挑战无人区。“希望借本次论坛能够汇集各国科学家进行跨学科的交流和讨论,探讨新时代国际交流合作的必要性,让科学之光点亮未来!”他说。
“科学精神的开放与包容”高峰对话
在“科学精神的开放与包容”高峰对话中,北京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首创主任林建华作为主持嘉宾在对话中表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需求。而如何从公益角度促进科学精神传播,推动科学事业发展,也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
未来论坛理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
未来论坛理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在对话中指出,业界需要持续开放国际交流,不断拓宽科学视野,在科学的交叉融合中共同应对挑战。他对比分析了政府基金、创投基金等多种形式的科学激励机制。在他看来,公益的力量对于科学发展而言是一项很有益的补充。“未来论坛成立至今,正在以一种创新的公益模式支持科学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支持基础的学术研究,来营造一种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并通过一系列科普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对科学产生好奇心,关注热爱科学事业。”
未来论坛理事、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
未来论坛理事、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在对话中谈到,科学视角下的长期主义和投资逻辑的长期主义正好是两个相反方向的走向。他指出,公益的优势是无目的性,唯一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发展带来福祉。在王强看来,公益机构非常适合进行国际开放交流。
香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翔
香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翔指出,科学的定义中一定是包含“开放”二字的,尤其是近年来的气候、碳排放、人类健康等科学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生存挑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来共同应对。在他看来,以公益的形式支持科学,实际上造就了一种社会文明。
在“科学的创新与国际合作”高峰对话中,麻省理工学院生物系副教授、白头生物医学研究所成员、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翁经科作为主持嘉宾介绍了“亚洲青年科学家项目基金”项目。他表示:“青年科学家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项目申请竞争激烈、发论文难、生活压力大等多方面的挑战。这是个系统性问题,需要整个科技界一起努力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激励制度,以帮助青年科学家尽快成长起来。”
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马大为
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马大为表示,青年科学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竞争。他指出,过去10年中,我国迎来了科研人员的回国潮,科研人才在经费和学生等资源方面竞争激烈,青年科学家很难静下心去“十年磨一剑”。马大为教授认为,高校不断扩招吸引人才,但对于人才如何能够持续发展考虑得不足,对于人才的成长环境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体系,这也对形成健康的科研机制造成影响,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和重视。
和玉资本 ( MSA Capital )管理合伙人、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捐赠人曾玉
和玉资本 ( MSA Capital )管理合伙人、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捐赠人曾玉指出,科研人才竞争激烈,这让青年科学家很难真正“做时间的朋友”,我们需要在他们科研人生的早期就将资源、实验设备进行倾斜,为他们带来不跟随的底气、勇气与决心,争取真正做到一些原始创新,这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曾玉认为,目前国家各级政府正在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民间也出现了更加多元化的激励机制,通过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创业公司、企业间多维度的培养机制进行联动。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