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文卫

《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2022)》于近日发布

发布时间:2023-06-07 14:43:16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微信图片_20230606194432

2023年6月3日,中国南亚学会分会印度洋学会首届年会在昆举办,同期举行的还有《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2022)》发布会与“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印度洋安全局势”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中国南亚学会分会印度洋学会主办,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中心与“复旦-云财两洋战略研究院”承办。

《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2022)》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发展报告包括了总报告、专题报告和国别研究三个部分,通过事实梳理、数据分析和政策展望,阐释2021~2022年度印度洋地区政治与安全形势发展的基本特点与趋势,并详解印度洋地区国际关系的变化态势,揭示小多边主义回归与大国在印度洋战略博弈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启示性和前瞻性的对策、建议,对人们了解印度洋地区发展状况,对贸易、投资、旅游、文化交流等部门开展工作,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专题报告《当前印度“海陆并举”战略转向的特征与制约因素》指出,近年,印度正加速从“陆向”向“海向”的地缘战略方向演变,同时追求南亚地区的“区域性陆权”与印度洋地区的“区域性海权”,通过“海陆并举”实现印度的海陆复合型强国战略。具体体现在:在地缘战略思维上,加速从传统的“陆向”思维向“海向”思维拓展;调整战略资源分配,加速海军力量建设;从印度洋地区秩序的“消费者”积极转变为“提供者”。促进印度地缘战略转向的动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地区权力结构与威胁认知的变化、国内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莫迪政府的内聚效应。然而印度“海陆并举”战略转向也受到战略资源的有限性、官僚政治的阻碍、教派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的影响等因素的制约。中印未来在陆地边境和印度洋地区的战略互动频率可能会进一步增加,需恢复和增加双边对话机制和渠道,积极创造新的合作“增长点”,促进中印关系的良性发展。

印度能否成为一个“海陆并举”的海陆复合型强国,关键还要看印度国内能否形成一个团结稳定、有利于海向发展的内部环境。然而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政府却日益偏离印度的世俗主义传统和包容性政治轨道,“自2014年选举以来,印度人民党政府的施政纲领一直建立在错误的承诺之上,即印度教民族主义是通往‘幸福’的道路”。[72]其部分社会改革对印度国内日益高涨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起到了鼓动和激励作用,激发了印度国内教派主义矛盾,特别是穆斯林群体与极端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成为引发印度社会撕裂的一大潜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莫迪政府鼓动“印度教特性”(Hindutva)的主张也是从政策上回馈作为印度人口绝大多数的印度教徒的政治支持,同时希望借助印度教文明来凝聚国内共识,确立国家身份认同,彰显印度在世界中的文明特性。然而由此导致的对印度社会多元化的“侵蚀”,正加剧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原有裂痕,不利于印度社会的平等、包容、稳定和发展,从长期来看,国内缺乏稳定的社会根基必然导致“安全内耗”,侵蚀印度部分战略资源和分散国家的战略焦点,从而不利于国家在对外战略上的持续资源投入和政策延续。备受争议的“寺庙之争”判决、《2019年公民身份(修正)法案》等在穆斯林群体所引发的巨大政策反弹就是典型例子,因此莫迪也被西方部分人士批评为“印度教至上主义者”。

另外,莫迪自2020年以来在经济、国防等领域推行“自力更生”的印度计划,实际上是在鼓励促进“内循环”,因此具有经济内向型发展的特征,而这与印度当前在地缘战略思维向“海向”拓展又存在一定的张力,后者依赖于外向型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形成国家战略层面的“逻辑自洽”而不是相互矛盾也是很重要的,避免导致内部战略与外部战略的“互斥”或矛盾现象。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莫迪作为政治强人对印度社会具有“黏合”作用和引领作用,因此各领域改革不断“横空出世”,但是2024年新一届人民院大选后,下一任印度领导人是否具有像莫迪一样的“政治魅力”以及能否组建一个类似高度内聚的政府,从而确保各方面的战略和政策得以延续,还需要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陆松江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