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5月18日,在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由中铁建设承建的青州博物馆新馆,甫一亮相便在网络上火爆出圈,吸引了国内外大批博物馆爱好者前来打卡观摩,好评如潮。
一个县级市的博物馆何以火热至此?原来,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青州博物馆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小大博物馆,天下第一流”,这是中国画艺术大师、文物收藏家黄胄上世纪80年代对青州博物馆的评价,放到今天的青州博物馆新馆来看,更是恰如其分。
前世今生
一眼望千年,一馆览万象。走近青州博物馆新馆,游客会被其“高台、阙楼、坡屋顶”的大气磅礴所震撼。博物馆整体呈现出中心对称式的外观造型,张锦秋院士领衔设计的“汉唐风”古朴典雅让每一位到访者都印象深刻。
“为‘塑造’具有汉唐风格建筑的外立面仿古造型,我们采用‘玻璃+石材+金属’复合型幕墙,巧妙利用光学原理,不同角度展现博物馆外观的动态美。”中铁建设青州博物馆新馆项目负责人张源对记者说,青州博物馆新馆从屋顶、墙壁到地板、护栏等19122块石材铺设全部按照对缝连成一条直线,充满了庄重宏伟的力与美。
踏进新馆,雍容浓郁的东方气息扑面而来,融入了中国写意、中庸和谐思想的空间布局松弛有度,独具一格,传递出悠久文化内在的自信与底蕴,7000年青州历史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尚书·禹贡》有云,“海岱惟青州”。素有“信美东方第一州”“海岱明珠”美誉的青州为中国古九州之一,曾涵盖泰山到大海间的广袤土地,有7000余年发展史、5000余年文明史、2300年建城史,在长达1600年的时间里是山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几千年孕育的丰厚历史文化几乎都浓缩在青州博物馆中。
青州博物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887年由英国基督教浸礼会在青州培真书院所创建的青州博物堂,被称为中国的第一家西式博物馆,原址系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的宗祠。
上世纪80年代末,青州博物馆迁入范公(范仲淹)亭路西首一座仿古四合院式建筑。巧合的是,1996年,就在青州博物馆老馆“隔壁”的龙兴寺遗址,出土了400余尊窖藏佛教造像,让全世界考古界为之瞩目。
龙兴寺造像时代跨越北魏至北宋,工艺出色,技巧高超,包括浮雕、镂雕、线刻、贴金、彩绘等多种技法,大部分保留彩绘贴金,世所罕见,造像之美更震惊世界。龙兴寺造像秀丽甜美,盈盈的笑意,简洁的衣折,飘逸的衣裙,活灵活现的护法龙,尤其是佛与菩萨齐集一堂、飞天奏乐歌舞的高浮雕背屏式造像,身着“曹衣出水”式佛衣的圆雕佛像,拥有“东方美神”美誉的东魏贴金彩绘菩萨立像等,都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被一些国内外学者认为是中国最美的佛教造像。凭借这批改写东方艺术史与世界美术史的“青州笑”,该发现被列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首,是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佛造像厅也在青州博物馆新馆中占据了最为重要的位置。
书画艺术,是青州从古到今最重要的文化传承,也是青州博物馆的一大特色,青州博物馆新馆中专设了书画厅。明万历二十六年“状元卷”中,才子赵秉忠馆阁小楷妙答帝王之政,万历御笔朱书“第一甲第一名”。据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殿试卷为明代原物,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填补了我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是海内外孤本。《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历代均有临摹者,青州博物馆就藏有一版明代仇英款《清明上河图》。
东汉“宜子孙”玉璧和战国玉人是罕见的玉器珍品;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的彩绘陶器、陶俑是目前我国同时期同类文物中彩绘保存最好的。具有“谜之微笑”的商代“亚丑”铜钺1965年出土于青州苏埠屯商代墓地,这是中国东部地区最为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
2008年青州博物馆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是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博物馆。目前,青州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5万余件,国家珍贵文物3000余件;数量之大、品种之全、文物之精,堪称全国县级博物馆之首。
全面焕新
记者了解到,与已经和时代不相适应的老馆相比,青州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由原来的2.6万平方米扩建至5万余平方米,展陈面积增至5倍,涵盖展览区、藏品库房区、技术保护区等六大功能区,以及瓷器厅、衡王府、临展厅、石刻厅、通史厅、书画厅、香山汉墓、佛造像厅、国际厅九大展厅,实现了功能及设施全面升级。
高达30米的博物馆中庭正面刻有铜雕图“明珠之光”,设计来源于博物馆内三大镇馆之宝——明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东汉“宜子孙”玉璧和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中庭主体是博物馆通向九大展厅的核心区域,竖向结构采用绿色可持续的铝合金模板,中庭部位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极大提高了主楼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建设团队按照“天圆地方”的理念,在博物馆主楼中庭上空建设圆形玻璃采光顶,解决采光问题。
青州地处胶东半岛腹地,北靠渤海湾,风力扩散导致空气相较于内陆湿润,对青铜器、字画、陶瓷等文物保护极为不利。中铁建设青州博物馆新馆项目党支部书记赵飞介绍说,中铁建设团队创新采用缓粘结预应力技术,选用新型无机纳米抗裂减渗防水材料,有效控制结构裂缝的发生,大大提升混凝土自防水性能,加强了对文物的保护。建设团队不断攻克仿古挑檐复杂结构受力体系等40余项技术难题,用匠心打造青州博物馆精品工程。
走进瓷器厅,这里设置一条以时间为单位的瓷器发展带,展示从南北朝到民国时期瓷器的釉、胎、纹饰,供参观者直观感受瓷器的发展历史。为进一步凸显历史的“痕迹”,中铁建设团队设计安装了中国特色的屏风隔断,有效分隔空间的同时,使空间隔而不断,给人以通透舒朗之感,将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升华为创意灵感。
中铁建设中原公司潍坊区域负责人闫海强介绍说,中铁建设团队按照展陈内容深化展厅布置,将中国写意、中庸和谐思想等融入空间布局中,各个展厅还建设智能化管理系统,并运用三维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空间等多种陈展形式,充分体现现代科技与历史沉淀的深度融合,打破实体博物馆静态展示的模式,让“文物说话”。
斗转星移,文脉绵延,蕴藏着千年璀璨历史的珍贵文物,在青州博物馆新馆“活”了起来。
(《中国报道》2023年6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