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透过建筑看中国:留住东方家园的温馨——专访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

发布时间:2023-06-13 15:22:02 来源:中国报道

采访 /王众一 文字整理/ 袁舒

今年是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在北京生活的第18个年头。在中国工作生活的这些年里,他始终以冷静客观的跨文化视角敏锐洞悉社会,深入剖析中国的人、城市与生活。这些都给予了他新的创作灵感,他也通过建筑为城市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作出了贡献。在青山周平眼中,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跨文化背景的创造者又在中国捕捉到了怎样的时代信息?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总编辑王众一与建筑师青山周平进行了对话。

王众一:自2008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2005年)你决定来中国发展的契机是什么?中国的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青山周平:2005年的北京遍地都是有关奥运会的建筑项目,许多日本的建筑杂志也对此进行了报道,我也看过一些类似“中国现代建筑特辑”的内容。当时我就觉得,中国正在发生很多新奇有趣的事情,也处在一个巨大的变化之中。我为了能够亲眼看一看这种变化,硕士毕业之后就来到了中国,经过半年的实习之后,我决定留在这里。

王众一:你在中国生活已经有近18年的时间,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对此你有哪些感受?在与中国人相处的过程中,有哪些令你难忘的故事?

青山周平:这些年来北京这座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些杂乱无序的地方正在消失。我个人其实挺喜欢那种杂乱的地方,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在胡同生活了很长时间。在胡同里,你能感受到它既不是由设计师精心设计出来的,也不是管理者强制规划出来的,那是一个由生活在那里的人共同塑造起来的空间。虽然杂乱而无序,但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活的逻辑,这是胡同最大的魅力。但是现在的北京,随着现代化发展的深入,这样的地方越来越少了。

生活在这里的人也有变化。我刚来到中国的时候,我身边的人大多没有去过日本,但是现在,很多中国人甚至比我都更了解日本,他们去过很多我都没有去过的日本城市。

我认为从事建筑这一行,最令我感到兴奋的是,可以通过各类项目,非常深入且近距离地感受当今社会的变化。2005年时,项目大多聚集在一线城市,建造几十万平方米的高层住宅群或是商业设施的开发项目居多。但在今天的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这样的项目已经寥寥无几,取而代之,在地方城市或是乡村地区的项目越来越多。我认为项目的所在地以及规模的变化本身就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王众一:北京那些杂乱无章的旧街道和老建筑确实能够给人一种温暖。我听说你在胡同生活了10年,这个过程中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吗?你是否也从胡同生活中汲取了一些设计灵感?

青山周平:首先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胡同居民对于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认知。在胡同里,大家都住在30平方米左右甚至是十几平方米大小的小房子里。但实际上人们的生活空间却不限于这个狭小的空间,而是外溢到了公共的院子和胡同外的街道上。以前我的邻居,他几乎一整天都不在家里待着,早上要到院子里刷牙,在胡同里刷手机,吃饭也在外面,反而在家里的时间是少数。在他的生活中,家里和外面的边界已经非常模糊了。

人们经常会说“房子”和“家”的区别,房子是有墙、有地板、放着床和家具的实体空间,但家是人们脑海中看不见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房子可能只有小小十几平方米,但家和生活的范围是延伸到院子和胡同的两三百平方米的空间。

在高层住宅楼里,房子和家的范围几乎是相同的,所以即便楼道里有垃圾也不会有人主动清理,因为人们都认为那里不是自己的家,而是应该由别人管理的地方。但在胡同里面,邻居会顺手帮我打扫院子,如果赶上下雨,邻居会把我晾在外面的衣服一起收进去,叠好之后等我回家交给我。邻居家的小朋友也会经常跑到我的家里来玩。我认为这种生活状态和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一线大城市的房价贵得惊人,年轻人住的房子可能非常狭小,但通过和别人共享生活空间,却可以拓展出更大的家的空间。

我是一个很喜欢新鲜事物的人,我之所以选择住在胡同,并不是因为那里老旧,而是从那里可以看到许多未来生活的影子。胡同的生活状态中蕴藏着非常现代的生活哲学,那里遍地都是创作灵感。

同时,在胡同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觉非常明显。比如,胡同的屋檐设计非常讲究,夏天因为太阳的高度更高,因此强光被屋檐遮挡,不会晒进房间。但到了冬天,太阳高度变低,阳光可以一直照进屋内给人带来温暖。在胡同里,大自然的节奏和房屋的形态是相呼应的。这种胡同所蕴藏的古人智慧非常有意思,我也积极地将其汲取到我的设计创作之中。

王众一:你一直在设计中践行着生活空间的共享、人与人的互帮互助、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等核心理念,这些在东方国家共通的概念是否也对全人类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青山周平: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下的世界趋势,我认为东方的自然观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普世价值。在西方,人们更重视如何利用人的理性来控制大自然,但在东方,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强调的是融合协作。例如对比北京的颐和园和巴黎的凡尔赛宫,虽然二者都是位于首都近郊的皇宫遗址,但我们可以看到,凡尔赛宫的设计有清晰的轴线规划,横平竖直,强调人的理性,而颐和园中自然要素的存在感更强,建筑和人都依靠山、水等大自然的起伏而呈现。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理念是富有东方哲学的,尤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体现得较为深刻,但在环境问题凸显,人们频频探讨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的今天,在许多西方国家也产生了这样的思潮。比起通过空调、隔热建材等科技手段去征服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才是未来人类发展的大方向。

王众一: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城市和南方城市在气候、文化、城市氛围上都有很大差别。你在开展项目时如何解读并应对不同城市所展现出的不同历史文化以及市井哲学?

青山周平:最近我接手的项目大多集中在乡村地区和一些地方小城,因此我走访了许多中国人都不怎么涉足的地方。为了项目的顺利推进,我会对这个地方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比如我最近去了一趟五台山,那里给我的印象是整个城市被包裹在一层沙土的色调之中,但到了苏州,我又看到了一个河道纵横的水乡,而海南则是典型的热带岛屿风情。和日本相比,中国各个城市在气候和文化上的差异都很大,我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与当地城市风格、气候、光照以及生长在那里的植物的对话,所以即便都是出自我本人的设计,最后也会因地方不同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效果,这让我自己也感到非常惊喜。

尤其是泉州,那里有我非常重要的项目,我尝试在那里建造一个年轻人的新型共享住宅群,取名为“400盒子”。具体来说,每一个人的“房子”都是一个可移动的盒子,私人空间就是盒子里面的6平方米,配套了床和衣橱等。摆放这些盒子的开放空间就是“家”,这个巨大的公共空间可以作为客厅、餐厅、厨房、书房使用。这种设计体现的就是“房子很小,但共享生活可以使家变得更大”的理念,是我从胡同获取的灵感。

泉州所在的福建省是一个宗族观念很强的地区,人们重视血缘关系,讲究亲人间抱团生活。能够在这样一个城市打造一个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一起生活的空间,是“家人”概念的重新探索和有趣尝试,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王众一:近年来,虚拟世界的迅猛发展导致人们对实体空间的依赖度降低,“AI威胁论”也在甚嚣尘上。你认为建筑设计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里,人的重要性又体现在哪里?

青山周平: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有什么是AI所不能实现的。几百年来,伴随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价值和工作方式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AI的普及从本质上也是这样一场技术革命。当我们在思考有什么是人类不可取代的价值时,我认为那些偶然性带来的惊喜感、手工打造的质感等,都是人工智能所难以完成的事情。

我的团队最近一直在尝试不依赖电脑的设计工作,不用电脑画图纸,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施工,整个流程完全依靠手工完成。我们做过一个使用很多老旧木材的室内设计。木材的形状和状态无法人为控制,我们能做的只是仔细观察每一根木材的特性,从而为它找到最合适的归宿。这就是我所说的,不是用人脑控制,而是利用大自然中无标准的状态去完成建筑的过程,这样诞生的作品是电脑无法创造的。

进入20世纪后,当代建筑的功能性提升,人们认为建筑师应该驱动理性,有逻辑、科学地去进行设计。但这恰恰是AI最拿手的领域,在理性和逻辑思考方面,人是比不过AI的。因此,今后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人的身体或是感性所带来的偶然性、皮肤接触时产生的触感等难以数据化的东西。不是逻辑而是偶然、不是理性而是感性、不是头脑而是身体——这样的理念在今后应该会越来越有价值。我希望我能做出更多这样的作品,我也认为这才是最能够体现人类价值的地方。

王众一:接下来你最想挑战的事情是什么?在你眼中,中国所具备的潜力和可能性,以及在中国开展事业的好处是什么?

青山周平:接下来我希望能够以北京为据点,在亚洲其他国家以及欧洲等更多不同文化圈开展工作。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化,很多中国人因商务等国际交流走向世界,许多的建筑项目也随之迎来走向海外的机会。例如,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孟加拉国,随着中国企业在那里落地,就有了在当地建造工厂和学校的需求,这对于我们这样的建筑设计师来说,也拓宽了事业的可能性。

中国拥有非常多种类和数量的制造企业和厂家,所以一旦有了创意,很快就可以找到帮助自己将其实现的渠道。例如,全球最大的石材企业就在中国,而制造玻璃和灯具的厂商集中在广东一带,如果去景德镇的话又可以做出独一无二的瓷砖。同时,在日本和欧洲国家,手工的成本非常高昂,因此人们尽量避免手工制作,倾向用工厂里批量生产组装的成品。但在中国,即便是手工打造,成本也不会太高。在中国,各个领域所需的材料一应俱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古老的传统艺术并存,只要善于利用这些技术,我认为可以不断地实现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是一个非常适合挑战新事物的地方,也是很适合实现手工创造的地方。

另外,从一个创造者的角度来讲,在中国开展事业的好处在于,只要你有好的想法和设计,规则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为你变通的。这一点和日本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是支撑我们自由想象的支柱。遵守规则不是目的,创造真正好的东西才是根本目的。这一点上,中国总是可以满足我们作为设计师的冒险心。

一直以来我都在中国工作,我希望能够将中国的社会环境、在中国生活的经验以及在日本学习的建筑知识有机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属于我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中国报道》2023年6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