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我们总是从国际关系的高度来看待国家间的联系,这种视角过于狭隘,也有精英主义之嫌。因为两国间的关系绝非局限于政府等官方机构间的交往,还包括人员往来,人民之间的交往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民间交往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印尼关系呢?
中印尼民间交往源远流长
中国与印尼之间的民间交往源远流长,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其中宗教交流的贡献最为突出。在交通并不发达的时代,这种民间往来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的交流,加深了人民间的友谊。
为人熟知的是东晋时期的中国僧人法显在从古印度返回中国的途中,曾在当时的达鲁玛(Tarumanegara)王国稍作停留。明朝时期,郑和曾率领一支船队前往爪哇岛,这支船队的使命是友好交往,而非殖民掠夺。郑和的船队甚至被认为促进了伊斯兰教在爪哇的传播。
位于印尼三宝垄的郑和铜雕像,雕像高达11米,是当地游客拍照留念的热门景点。
到公元七世纪,很多唐朝僧人前往室利佛逝国(编注:起源于印尼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海上强国,宋朝后中国史籍改称为“三佛齐国”)学习梵文。其中一位叫做义净的高僧,曾在室利佛逝国生活了十多年,研究和翻译经文。
在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基础上,中国与印尼于1950年正式建交。此后,两国间社会文化紧密交织在一起。这从《Ayo Mama(哎呦,妈妈)》、《Hello-Hello Bandung(你好,万隆)》、《Bengawan Solo(美丽的梭罗河)》等印尼民歌在中国的风靡便可见一斑。
这些来自印尼的歌曲令中国人民建立起对印尼的初步印象,这些印象或许不甚清晰,但十分美好。直到现在,不少中国老年游客来印尼旅游,就是为了看看梭罗河,听听传统民歌。这样的人文交流,将当时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推至巅峰。
进入21世纪后,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彼此间的公共关系。2015年是中印尼关系历史上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两国建立了人文交流机制,并在此之后多次举行高层对话,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民间关系与安全、政治和经济一道,共同构成两国间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支撑。事实上,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国家间安全、政治和经济合作的支柱,人文合作的深入将支持包括经济在内的多个领域合作。
推动人文交流深入发展
如果两国人民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中国和印尼就能面对未来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当前地缘政治的变化和中印尼合作的新形势,对两国人文交流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体而言,中印尼关系仍然受到某些问题的制约。两国关系的一大历史遗留问题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异。此外还有一些突出的现实问题,例如缺乏人文交流的主动性、交流领域有限、交流深度不足、社会影响力较弱。两国间人文交流往往基于国家间高层政府达成的协议,各机构和团体多是按照高层政府制定的计划和方针开展活动。
位于印尼拉森(Lasem)的中国寺庙。
因此,尽管有很多原因让印尼人偏爱中国,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文交流并未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两国关系仍然是从国际关系的传统视角出发,由政府官员推动、管理。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双方需要从以下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两国应培养一种相互包容、彼此尊重的文化。文化具有多样性,社会文化交流应促进互相理解、和谐与共,而非弭除差异。这要求两国秉承包容之心,拥抱不同文化,“既入乡,则随俗”。在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方面,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其次,要认识到语言是促进沟通和理解的有力工具。学习彼此的语言有助于打破沟通壁垒,从而建立起更为稳固的关系。尽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修了中文和印尼语课程,但语言类毕业生的数量仍然不能满足商业需求。
因此,大学应深化与企业的合作,鼓励更多学生学习中文和印尼语。在职业发展层面,教育机构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语言培训,培养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的技能。
印尼三一一大学孔子学院2022年9月举办“中国一日”体验活动,让印尼师生从学、娱、衣、食等方面体验中华文化。
第三,两国还需进一步深化对彼此文化的研究。目前,中国的印尼文化研究和印尼的中国文化研究都还很有限。可喜的是,中国学术界对印尼文化研究的兴趣日益浓厚,在中国高校设立了多家印尼研究中心。而在印度尼西亚,中国研究中心的建立方兴未艾,这些学术机构有望成为两国合作的重要平台。
第四,政府和民间机构的角色应相辅相成。两国高层对话机制仍需持续加强,政府可以创造有利环境鼓励民间交流,在促进社会文化交流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然而,政府机构不可能独自完成这些工作。个人、非政府组织和公众都可以在建立更牢固的两国关系方面发挥作用。政府推动与民间参与形成合力,构建多层次的沟通交流机制,有助于加深理解、扩大合作。
增进中印尼民间关系,能做的还有很多。两国应携起手来,确保中印尼伙伴关系可持续发展,充分释放合作潜力。
作者:保卢斯·鲁道夫·尤尼亚托(Paulus Rudolf Yuniarto),印尼国家研究与创新署研究员,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编译:李晓林
编审:鲁楠、袁亚楠
图片来自网络,原文有删减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