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董彦 发自长春、哈尔滨
“这几天真的让我眼界大开!”泰国塔萨马•卡马鲁塞兴奋的告诉记者。他是首届中国—东盟青年冬令营的青年成员,2017年12月22日~28日,他与来自中国、东盟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相关高校的33名青年学生一道,以“北国风情 冰雪体验”为主题,在长春和哈尔滨经历了一段奇妙的冰雪之旅。他向记者坦言,“中国是一个文化丰富的国度,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通过这些天的参观,我对中国的认知改变了。中国发展很快,让我大开眼界,看到了很多从未见到、意想不到的事情。”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与参加首届中国—东盟青年冬令营的青年营员交流。
据悉,由中国—东盟中心主办、吉林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国—东盟青年冬令营于12月22日在吉林大学隆重开营。中国教育部、吉林省外事办公室、吉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和越南驻华使馆代表,来自中国、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越南和日本、韩国的学生营员,吉林大学及吉林其他高校师生代表和媒体记者等150余人出席了开营仪式。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在首届中国—东盟青年冬令营开营式的致辞中首先感谢吉林大学为承办此次冬令营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感谢中国教育部、吉林省教育厅和外事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对参加冬令营的中国、东盟国家以及日本、韩国学生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教育合作一直是中国—东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2016年底互派留学生已超过20万,正努力打造“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升级版”,实现2025年学生流动总规模达到30万人次的目标。2016年,双方围绕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成功举办了一系列活动。2017年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双方通过了《教育合作行动计划(2017-2020)》,规划了下阶段合作路径。2017年11月在马尼拉举办的第20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倡议实施“中国—东盟人才发展计划”,2018年为东盟提供3000个研修名额。这些都为双方合作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她表示,青年交流是中国—东盟中心的重点工作之一。中心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中国—东盟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牵线搭桥,大力支持青少年交流,举办夏令营、青年论坛、青少年足球赛等活动。此次中心首次主办中国—东盟青年冬令营,将为东盟、日本和韩国的学生们提供一次体验中国独特文化的难得机会,也将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提供交流学习、结交朋友、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2017年12月27日,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中国报道社社长陈实与首届中国—东盟青年冬令营全体营员座谈交流。
吉林大学副校长郑伟涛在开营仪式的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吉林大学建校70余年的发展历程以及与东盟国家开展教育交流取得的成绩。他表示,吉林大学目前与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教师交流互访、管理干部研讨和学生交换、联合培养等项目,与菲律宾、越南等国大学开展了学院层面的师生交流并共同开展国际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自2014年12月吉林大学获批成为第二批“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承办高校后,每年有70名左右东盟国家留学生来校学习,学科领域分布于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同时,学校以“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育东北基地”和“吉林大学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基地”为依托,累计培训并派往泰国、印尼、菲律宾、缅甸、文莱等东盟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300余名。他希望此次冬令营能让各位营员更多地了解吉大,了解中国北方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情,期待未来与更多的东盟国家开展教育合作。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陶洪建在致辞中积极评价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他表示,教育作为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民心相通、厚植各国合作关系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中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他强调,青年学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和推动者。中国教育部愿与各国一道,聚焦互联互通,拓宽双方教育合作渠道,支持更多像“中国—东盟青年冬令营”这样的品牌交流项目,让中国和东盟国家青年多接触、多交流,为本地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也为青年今后的个人成长提供更多选择。他感谢中国—东盟中心和吉林大学为青年学子交流搭建的广阔平台,希望学生们在活动中加深理解合作,建立更加深厚的友谊,成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乃至亚洲地区和谐互动的使者。
老挝驻华使馆翁秦•赛雅翁代表东盟国家驻华使馆致辞,他积极评价举办中国—东盟青年冬令营的重要意义,对中国—东盟中心长期以来为促进东盟—中国青年和教育事业发展所做的大量工作表示赞赏和感谢。他希望青年学生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为东盟—中国关系的美好未来贡献更大力量。老挝驻华使馆将一如既往支持中国—东盟中心的工作,与各界共同推动东盟—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2017年12月22日,首届中国—东盟青年冬令营在吉林大学开营。
据悉,首届中国—东盟青年冬令营活动主要包括四大特色活动,在为期七天的行程中,来自中国、东盟、日本和韩国的青年营员在长春和哈尔滨共同经历了一场滑雪、冰灯、雪雕、白色圣诞节等独具东北特色的冰雪体验;参观了伪满皇宫博物院、索菲亚大教堂等历史文化遗迹;走进吉林大学,参观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根据各青年营员的不同专业进行分组,通过专业座谈、实验室参观、课堂体验等多种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加深彼此学术上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营员联欢等文体互动活动加深中、东盟、日、韩等国青年学子之间的认识和了解。此外,主办方还为青年营员准备了林田创客公园VR创意产业园参访和长春本地志愿者家中探访等活动。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生林勋谦向记者表示,他十分感谢中国—东盟中心和吉林大学为青年学生提供此次相互学习、建立友谊的平台,让东盟国家学生有机会感受到冰雪魅力和北国风情,一周的冬令营生活让他和各国青年朋友们收获更多的知识、结下深厚的友谊,希望今后可以为东盟—中国关系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12月27日,临近整个冬令营活动的尾声,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中国报道社社长陈实在哈尔滨与首届中国—东盟青年冬令营全体营员座谈交流。
杨秀萍秘书长介绍了东盟共同体建设、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历程以及中国—东盟中心相关情况。她表示,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近年来,中国—东盟关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互利合作持续深化,人文交流日益密切,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当前,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时代,东盟正朝着共同体“2025愿景”稳步前行,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双方合作的新亮点。青年人富有创造力,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是促进地区合作的重要动力,加强青年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东盟中心始终将促进青年往来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组织实施了中国—东盟青年夏令营、中国—东盟青少年足球赛、京津冀地区东盟留学生汉语大赛、北京东盟留学生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她勉励参加此次冬令营活动的中国、东盟国家和日本、韩国的青年学生更多关注东盟、关注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的合作,带动身边的朋友同学共同参与中国—东盟友好事业,为促进地区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实副总编辑介绍了中国外文局以及中国报道杂志社相关情况。她表示,为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中国报道社创办了《中国东盟报道》,积极传播报道中国—东盟合作成果。《中国东盟报道》今后将更多关注青年活动,欢迎各国学子向杂志投稿,分享心得,交流思想,为促进青年往来建言献策。
各国营员积极踊跃发言,畅谈体会和感想,感谢中国—东盟中心和吉林大学精心筹办此次冬令营活动。他们表示,冬令营行程安排特色突出,让他们很多人第一次体验冰雪魅力,深入了解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的特色文化,亲身感受了不一样的中国之美。通过多日相处,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相互交流,对彼此国家的教育制度、学生生活和就业前景等有了更好的了解。他们期待今后有机会再来中国参加类似活动,并将更多关注东盟与中国关系发展,为促进双方友好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冬令营在哈尔滨活动期间,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与哈尔滨市市长宋希斌会面。宋希斌市长欢迎杨秀萍秘书长率中国—东盟青年冬令营学生代表团到访,介绍了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东盟交流合作情况。他表示,哈尔滨重视与东盟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期待在中国—东盟中心的支持和协助下,进一步深入挖掘合作潜力,丰富合作内涵,全面拓展与东盟国家各领域往来。杨秀萍秘书长感谢哈尔滨对首届中国—东盟青年冬令营相关活动的大力支持。她表示,地方交流合作是中国—东盟关系全面深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中国—东盟中心的工作重点方向之一。哈尔滨与东盟国家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加强互利合作潜力较大。中国—东盟中心将继续同哈尔滨市相关部门加强沟通联系,为哈尔滨拓展与东盟国家合作牵线搭桥,提供更多便利和协助。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