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之名,始见《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为古“九州”之一。青州市现为山东省下辖县级市,由潍坊市代管,地处山东半岛中部。青州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被史学家称为东夷文化的发祥地。在青州历史中,范仲淹、欧阳修、富弼、李清照、王曾、邢玠、赵秉忠、冯溥等众多历史名人,让这座跨越千年的古城因其精神而熠熠生辉,给这座古城带来了永恒的精神滋养。
在青州,一向有“一拜寿,二拜佛,三拜清官”之说。寿、佛分别存于青州城以南素有“东齐秀色”之称的云门山和驼山;所谓拜清官,则是到范公亭公园的三贤祠,去仰拜曾在青州广施德政的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先贤名臣。
范公亭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绿地公园,也是一座廉政主题公园。古有先贤清廉自守、一心为民的品行德操和嘉言懿行,赋予了公园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廉底色。屹立在公园的一块碑刻格外亮眼,这块便是见证青州“廉”文化的公正廉明碑。
公正廉明碑是1856年青州万民为即将离任的益都知县张槃而立的一方德政碑,距今已有160余年历史。该碑高180厘米,宽84厘米,厚22厘米。据史料记载,张槃任益都知县仅一年有余,但他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为当地的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带头捐重资重修永济桥等。1855年正值战乱,且恰逢益都连年水灾,粮食减产,百姓苦不堪言。张槃变卖家产,替老百姓缴纳赋税。后来,张槃调离益都,万民自发相送,为他立下了这尊“公正廉明”碑。
清风惠政,感家国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其名篇《岳阳楼记》中的句子,至今为人们所吟诵。而三贤祠中的范公祠正是得名于范仲淹。
范仲淹晚年曾任青州知州兼京东路安抚使。他在青州任职不到两年,却在历任青州地方官中知名度最高。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身体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准则,实实在在地为青州黎民办实事,办好事,这与他自身严以律己,忧国忧民的高尚个人情怀分不开的。
勤于政务,勇于革新,大公无私。他曾在多地为官。期间,他体察民间疾苦,救济灾民,还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曾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镇守过西北边疆,抵御西夏的侵略,很快扭转了宋朝被动挨打的局面,巩固了边防,被敌人敬畏地称为“范小老子”。
庆历三年(1043),54岁的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与富弼、韩琦一起主持朝政。这时,北宋内重外轻的政策酿成沉重负担,国力衰微,民不聊生。范仲淹在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推行“庆历新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可是,新政触犯了官僚阶层的利益,很快便失败。范仲淹、富弼等革新派被逐出朝廷,贬到各地任地方官。庆历六年(1046)春,他应谪守巴陵郡的好友滕子京之请,写下了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著名文章《岳阳楼记》,抒发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襟怀。
忠于职守,勤政爱民,鞠躬尽瘁。皇佑三年(1051),范仲淹从杭州调任青州,接替富弼任知州。他不顾年老体弱,带病处理繁杂的公务,他还经常微服到百姓中去体察民情。
范仲淹上任之初,河北闹水灾,大批灾民滞留青州,造成粮食价格大幅上升。按照朝廷规定,青州百姓的皇粮要到路途遥远的博州(即今聊城)去交纳,百姓叫苦连天。范仲淹经过调查,得知聊城粮价比青州便宜许多,于是让青州百姓按照正常年景的粮价交钱给官府,以款代粮。然后派人去博州,就地购粮,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这样既免去了百姓长途运送之苦,又平抑了青州粮价。而且,范仲淹还令人把购粮剩余的钱款退还给百姓,奏请把军仓中的粮食留足一年军需,其余全部救济饥民,州民感激。
范仲淹惠政青州时,青州一带老百姓得了一种“红眼病”瘟疫。当时当地流行的这种“红眼病”,蔓延多年,难以治愈。范仲淹亲自搜集民间验方,和中医先生们细心研究,利用清澈的阳河泉水调制,合药制成“青州白丸”,为不少人治好了红眼病。为此,范仲淹把调制药丸的清泉命名为“醴泉”,并在醴泉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后来,人们为感念范仲淹,就把亭子叫作“范公井亭”。
先忧后乐,勤俭为民,深受爱戴。到青州赴任时,范仲淹已是疾病缠身的垂暮老人,但他仍抱忠持节,为国家扶病尽责。皇佑四年(1052),64岁的范仲淹被调往颍州(今安徽阜阳)任职。在青州任职期间,因操劳过度,加之气候严寒,他的身体状况很差。但接到朝廷任命后,他坚持带病上任。虽然老迈,但一生清廉的他,只有一匹瘦马,一辆车驾,带着随身的侍从和几箱书籍,踏上了漫漫千里征途,但走到徐州便溘然长逝。
范仲淹为官数十载,以天下为己任,在朝廷,敢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在地方,他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然而,他对待百姓却十分的慷慨,待人亲热敦厚,乐于义助他人。
勤政辅国,树为民榜样
富公祠内奉祀着北宋时期宰相富弼。富弼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宰相,历经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曾经两度为相,是著名的政治家。著名文学家和名相范仲淹,在第一眼看到富弼作品时,就曾赞叹他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富弼为官期间,也是励精图治,勤政爱民。
尽忠报国,智勇双全。富弼有着一般文臣少有的大智谋大胆量。仁宗时期,宋辽两国订立盟约。当时因为辽国军力强盛,许多大臣都害怕不敢前往辽国。面对辽国入侵,宋朝大部分文人都有屈辱求和的心思,富弼亲自觐见宋仁宗,说:“人主忧虑臣下耻辱,臣下不敢爱惜生命贪生怕死。”表示自己愿意出使辽国。我们不得不佩服富弼的忠心和他的胆量。出使辽国之后,辽狮子大开口,想要索取土地。富弼引经据典,分析事实,严词拒绝。辽国又要求增加岁币,富弼不惧辽国兴兵入侵的威胁,一心为国争取利益。他的大智慧大勇气,令不少胆怯的官员汗颜。
尽心尽力,为民造福。富弼在庆历七年(1047)五月,以资政殿学士加给事中身份知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他到任面临的是一场巨大的水灾。黄河决口,河北一带流民往东奔走,有数十万人奔涌至青州境内。富弼毫不犹豫动员所属各州县腾挪公私房舍10万余间,分散安置灾民,组织当地官吏分区管理。劝说本地富户捐献粮食,并开仓赈粮,计划供应灾民。并下令山林陂泽中可供食用的,任凭灾民采集。
灾民聚集往往导致瘟疫流行,为此,富弼还建立义冢,埋葬尸体。流民有死亡者,便以大冢安葬,称为“丛冢”,富弼亲写祭文悼念。这样,既解决了死者家属的困难,又避免了尸体腐烂,瘟疫流行。
流民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富弼还提出募民为兵,以兵代赈。身为安抚使的富弼,选拔流民中之强壮者,招募一万人为兵,指挥教以武技,分派到青、莱等七州去。这样既解决了灾民问题,又加强了国防力量。
恪尽职守,公而忘私。救灾伊始,有人劝富弼谨慎行事,不要接受这么多的灾民,万一出事,不好交代。富弼却坚定回应:“我岂能以一己之安危,而弃数十万性命不顾呢?”第二年夏天,青州一带小麦丰收,富弼根据灾民归家路程的远近,发给不同数量的粮食,遣返他们各自回家,这次救活了50余万的难民。对此,富弼曾写信给欧阳修,说:“我在青州作得一件实在的头等大事,救活数万人,大大胜过我久居高官。”富弼把青州赈灾这件事,看得比久居高官还要重得多。
民心比官职和荣誉更重要。救灾结束,皇帝对富弼青州赈济的成绩大加赞赏,想拜他为礼部侍郎,还派使臣前来褒赏。富弼对皇帝的奖励一概辞受,并让使臣转告皇帝:“恤灾赈乏,这是我的职责!”富弼时刻把黎民百姓的疾苦记挂在心中,不顾个人可能遭受的口舌是非,一心为民,并开创了新的救灾之法。
宽简不扰,为黎民发声
欧阳修是宋代杰出的文坛领袖,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江西吉安人。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刚正不阿,命运多舛,屡遭贬谪。景佑三年(1036),范仲淹因直谏遭贬,时为谏官的高若讷不仅不为范仲淹辩白,反而对范竭力诋毁。欧阳修不顾“越职言事”的诏令,连夜写出《与高司谏书》,斥骂高“不知天下有羞耻事”,因而遭贬夷陵。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改革弊政。在朝中做官的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主张。后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参与者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
宽简不扰,不图虚名,与民为便。到青州后,欧阳修奉行“宽简而不扰”的施政方针。刚到青州三五天,官府事情已减去一半。两月之后,“官府如僧舍”。两年之后,出现了“年时丰稔,盗讼稀少”的景象。有人问欧阳修,为什么为政宽简而事不废弛呢?欧阳修说:“如果以放纵为宽,以略为简,那么政务就会弛废,百姓就受其害。我所谓的宽,不去做苛刻而急切的事;所谓简者,不做那些繁杂琐碎的事情罢了。”这种宽简不扰,则是自己为政不求政绩,不求声誉,单求与民方便,休养生息。
因地制宜,力排众议,为民发声。欧阳修知青州仅仅两年时间,有一件事有确切历史记载,也颇有争议,那就是对王安石颁布新法执行不力,擅止青苗钱,因而时人和后人多非议。王安石推行新法,其中之一是青苗法,初衷是好的,但后来青苗法就变质为官府辗转放高利贷,收取利息的苛政。此时的欧阳修仍坚持自己一贯的为官风格, 务必求实, 直言敢谏,连上两封奏折,直陈青苗法利弊,并擅自停止青苗法执行。欧阳修知青州,对待新法保持了一种审慎的态度,始终站在百姓立场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能够敢冒触怒天威获罪的危险,数次为百姓发声,实在难能可贵!
见贤思齐,润德修身
政声人去后,丰碑在心间。青州三贤离开我们一千年了,人民却永远怀念他们,历史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是职业的追求,也是做人的境界。见贤思齐,润德修身,在古城青州还有许许多多历史名人的廉政勤政事迹和廉政思想,供世人学习借鉴,一直教育、警醒、砥砺着后来之人。
近年来,青州市纪委监委打造“清廉青韵”特色品牌,坚持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用活本地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书画艺术资源和特色产业资源,深入挖掘廉洁元素,拓宽宣传阵地,构建起辐射全域、多元融合的“历史文化+”“书画艺术+”“花卉产业+”廉洁文化矩阵,着力走好廉洁文化与特色文化产业资源的融合发展之路,不断推动廉洁文化多元化衍生发展和运用,真正让廉洁文化“活”起来、“传”开来,为青州“千年古城新崛起”凝聚廉洁力量!(林荣辉)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