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世界处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站位高、落点实,有深度、有温度,增信心、暖人心,是一份鼓舞人心、凝聚共识、催人奋进的倡议书,彰显了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与前途命运的大国责任意识。即将于9月上旬正式颁发的兰花奖是中国外文局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而发起设立的重要奖项。据了解,兰花奖涵盖“大文化”领域,表彰奖励全球范围内,投身国际文化交流事业,致力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外籍人士或机构。兰花奖的设立契合全球文明倡议内涵,也注重民间性、国际性、时代性特点,是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最大限度地释放善意和付出务实努力是我们共同肩负的使命。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需要更多有识之士的远见卓识来克服政治利益的短视。当务之急是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夯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推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我们要秉持开放的心态,真正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充分建立起平等互信、共通共识的基础,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在互通互联、相互改变、彼此靠近的进程中,积极共享交流各种平台资源,致力于探索彼此都可接受的沟通机制和交流方式,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强文明交流互鉴的实效性。为此,我们既要放开眼界,基于更加宽广的视野勇于面对各种考验,又要敞开胸怀,着眼更加长远的发展敏于解决问题,也要迈实步子,善于从风云变幻的发展实践中总结经验。
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走出区域小天地拥抱世界大舞台的重要路径,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和推进合作多赢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各民族深入开展文明交流互鉴,根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可沟通性和人类的理性。虽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不应成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障碍和壁垒,更不能成为文明对抗的理由。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面对既有的文化差异和发展阶段,我们要本着“资源因互补而丰富,文明因多样而交流”的文化自觉,以开放的态度进行对话,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在交流互鉴中增进理解,在合作多赢中推动发展,共同缔造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下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有效方式方法,共同发掘用好文化资源,在双向奔赴中推动全球文明倡议的广泛落地和积极践行。为此,我们要坚持大处着眼、细处着手,积极用好比较优势,放大已有优势,创造后发优势,尽可能与其他国家的民众对话沟通、增信释疑,要下真功夫去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要带着真感情去理解包容其他文明形态,多措并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成效。
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进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有益探索,最大限度地携手助力和多方接力传递是我们共同铸就的善举。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文相融。在当今严峻复杂的世界形势下,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更要把全球文明倡议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主张、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紧密相连。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消除当前东西方之间误解和冲突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文化交融,促进文明交流、开展互学互鉴。为此,我们要尽心呈现好本民族已有的文明成果,尽力联系沟通其他文明主体,在带动多方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上尽到自己应有的责任,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努力。要结合各国各地实际,靶向聚力,精准发力,持续用力,着力在跨越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壁垒上下功夫,积极寻找不同文明间的最大公约数,促进相互理解,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筑牢更加坚实的人文基础。(作者:王运涛)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