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当前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各种利益矛盾交织复杂化的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如何更好地发挥联系服务群众的作用,巩固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是各级党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坚决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特别是把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落实到工作实践中,主动顺应群众期待,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在全镇各行政村推行“把党小组建在自然庄”做法,全力激发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强化基层党组织“造血功能”,有力延伸了党建触角、夯实了基层基础、巩固了党支部的堡垒作用,达到了干群同心同向同德、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效果。
困惑——
党员活动难组织 干群管理难到位 堡垒作用难发挥
刘桥镇东靠濉溪县主城区,扼守淮北市西大门,占地面积85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35个自然庄、19个党总支、2117名党员,因镇域面积大、自然庄多、党员人数多,加之村级以下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本身存在服务功能局限,全镇基层党组织工作处于被动“三难”局面。
首先,党员活动难组织。随着党员人数的逐年增加,基层工作任务强度的不断增大,镇村党支部每年除了组织召开七一表彰、民主生活会等规定性会议外,很难组织起其他更符合党员“口味”、更“接地气”的活动,可见以支部为单位的党组织生活形式已难以满足党员个体需要。
其次,干群管理难到位。农村党员群众多居住分散、就业不集中、流动性较大,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吸引力较低,都在一定层面上导致对党员群众的管理服务难到位、不到位。
第三,堡垒作用难发挥。因村级以下党组织所搭建的为民服务平台较少,党员作用发挥多依赖于自觉自发,群众诉求经常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久而久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遭到“腐蚀性”削弱,造成一些重点工作进展缓慢,甚至久推不动。
对此,濉溪县刘桥镇党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系列部署要求,直面问题,认真剖析,深刻意识到,必须紧紧抓住夯实组织基础不放松,下大力度推进基层党组织延伸,切实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度。经“书记民情微信”群众意见征集、开放式党校干群呼声梳理、镇党委会会议专题研究谋划,有效出台了《关于刘桥镇进一步加强党小组建设的通知》的文件,明确在全镇各行政村推行“把党小组建在自然庄”做法,为提升基层组织力注入“新鲜血液”。
破题——
围绕一个目标 调动两个主体 发挥三大作用 强化四大保障
面对基层党组织工作情况复杂、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等诸多挑战,濉溪县刘桥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把党的组织和工作置于基层最前沿、群众第一线,通过在全镇除搬迁安置以外的13个村118个自然庄建立了79个党小组,围绕一个目标、调动两个主体、发挥三大作用、强化四大保障,切实把组织优势融合为破局打样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强大力量,产生了巨大持久的“党小组效应”。
围绕一个目标。濉溪县刘桥镇结合镇域发展实际,打破固化支部模式,明确提出了以“紧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当前党政中心工作,着力推广‘把党小组建在自然庄’实践,打通全镇党员管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步路’,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淮北篇章贡献更多刘桥力量”为主要内容的工作目标。
调动两个主体。要进一步擦亮党员本色,必须找准党建工作用力方向,要最终获得群众认可,必须尽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切实调动党员、群众两个主体。一是调动党员主体。明确党员责任岗位,充分发挥党员在精准扶贫、信访维稳、文明创建、移风易俗、“三大革命”等重点工作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此基础上,镇包片包村党员干部每周一下午固定开展入户连心“大走访”活动,农技、民政、社保等业务部门的党员还带着笔记本电脑,开展“背包式”走访。截至目前,全镇党员干部先后开展各类“送温暖”入户扶贫4800余次,村主要干道扶贫政策解读320余次,发放精准扶贫宣传折页1.2万余份;自然庄党小组共接待群众1400余人次,调处矛盾纠纷383件,化解信访隐患265件;570余名党员志愿者加入到镇文明创建队伍,全力助力镇容镇貌的“靓化”;累计征集各类意见建议2200条次,涉及集体经济发展、棚改搬迁安置、环境污染治理、农田水利和道路建设等方面内容。二是调动群众主体。坚持做到“始终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扎实推进“无职党员1+10联系群众制”,让群众利益诉求“有门”,切实用走近群众提高群众的满意度,用服务群众换取群众的幸福度。过去,很多群众普遍反映,党组织只到村级,反映问题只能去村部,即便去了,在排队办完自家的事务后,看到人数有限的村干部都在忙,也没有机会和村干部交流,难免对党的政策、工作等方面有想不通、不支持、不理解的地方,久而久之,参与度、热情度都在慢慢冷却,现在,因为每个自然庄都建立了党小组,每家还有自己的党员联系人,不仅只要出了家门就能反映在生产生活上的问题,而且党员态度特别认真负责,能现场解决的绝不推诿拖延,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会立刻登记在群众来访台账上限时给予答复,这样的便捷和效率是前所未有的,作为群众,自然会大力支持党的各项工作。
发挥三大作用。一是延伸党建触角。通过“把党小组建在自然庄”做法,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触角”得以延伸到自然庄一级,真正把党的工作做到了全镇群众的“自家门口”、做到了群众的“心坎儿上”。王堰村党总支书记王修设满脸笑容地说:“棚户区改造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以其他地方的经验来看,因未能深入倾听群众的呼声等各种原因,在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王堰村是棚改重点村,工作压力很大。在2017年下半年的时候,全镇推行‘把党小组建在自然庄’,群众反映问题可以直接到家门口找党小组,这样以来,我们前后通过群众来访梳理问题295条,解决问题295条,且实现‘零上访’。我们村涉及近2300余名群众的棚改工作能开展的如此顺利,确实得益于家门口的党小组啊。”二是夯实基层基础。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核心是群众,进一步提升党员服务能力至关重要,刘桥镇通过推行党小组做法,推动党员进行一线锤炼,进一步克服“本领恐慌”、消除“象牙塔思维”。刘桥村选调大学生村官柳洁表示,自己是研究生毕业,未就业前认为村一级工作应该很轻松,工作后才发现,刘桥村“两委”班子仅有6人,但一个村的群众却近6000人,1:1000的服务比例实在令人力不从心,进而造成群众工作不具体、不及时、不深入,群众满意度自然不高。后来,刘桥镇在刘桥村的自然庄推行“把党小组建在自然庄”试点,自己有幸成为第一批自然庄的工作人员,大家都把党小组亲切的称之为“大管家”、“先锋驿站”、“家门口的党小组”等,群众满意认可了、自己的服务能力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工作越做越扎实,着实令人备受鼓舞。三是巩固支部堡垒。通过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心下移、关心下移,使得干群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不断增强,支部堡垒作用愈发坚实。王堰村黄庄群众黄文田说:“过去部分党员干部‘无事不登三宝殿’,后来尽管一直在开展“大走访”活动,党员干部能够扑下身子来村里,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要办事,很多时候还得去村部,不是很方便,总觉得归属感、幸福感提不上去。不过,现在大有改观,自从庄里建了党小组,出了家门步行2分钟就到,前两天还过去咨询了精准扶贫‘雨露计划’的相关政策,工作人员耐心地讲解了相关内容,还现场操作演示线上申请的方法。党的服务越来越到位了,确实很满意,会发动全家人、全村人大力支持镇委的各项工作。”
强化四大保障。一是队伍保障。同步完善党小组组织架构,各村党总支决定自然庄党小组数量和党员组成、由各自然庄党小组党员选举产生党小组组长,做到自然庄党小组成立流程规范、队伍素质保证、民声听取到位;同步配备党小组先锋人员,结合大走访活动,实行镇、村、庄党员兜底帮扶,推动党员深入一线、联系群众;同步充实党小组社会力量,推进镇1843名微笑志愿服务队成员及3名“双创之星”、2个“青年文明号”企业负责人参与进来,打造起全镇2.1万户自然庄群众“服务圈”。二是阵地保障。按照“就近方便、规模适中”的原则,党小组统一选址在人流量较大、地理位置辐射面居中的村民家中,对于人口规模在500人以下的或没有党员的自然庄,由临近的自然庄共享党小组阵地;对于人口规模在2500人以上且党员人数较多的自然庄,分批次建立2至3个党小组阵地,科学满足群众需求。目前,以刘桥村陈圩党支部前陈自然庄党小组为典型推广,全镇累计打造了不同特色的党小组79个。三是制度保障。一方面,创新推行定期活动制度、干部联组制度、党员联户制度、会议制度、事项办理制度、党员评议制度、党员自愿认领岗位制度等“党小组七大工作制度”,做到责任厘清、工作压实、服务精准;另一方面,严格推行“党小组考核评价制度”,各村党总支将参照《刘桥镇2018年基层党建工作考核细则》,结合各党小组“党建+重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年终镇党委将对评选出的“优秀党小组”、“优秀党小组长”进行表彰。四是待遇保障。在传导压力、压实责任的同时,以人为本、落实待遇,实行党小组长和村民组长同薪同酬,极大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下一步,将以“把党小组建在自然庄”为有力抓手,进一步突出党小组特色,放大党小组效应,推动并理顺全镇2018年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
启示——
观念转变是前提 不忘初心是根本 改革创新是重点 压实责任是保障
濉溪县刘桥镇以推行“把党小组建在自然庄”为抓手,加强和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成功做法,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时代”精髓要义,积极把干群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给新时代下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带来了诸多借鉴意义和有益启示。
观念转变是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秉承这种理念,刘桥镇全力推行“把党小组建在自然庄”做法,在基层党组织工作中,融入志愿者、企业、群众等多方多元、各行各业的社会力量,不断提升村民自治的社会治理服务功能,形成了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众参与、社会协同”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模式,营造了社会治理人人参与、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实际、大胆创新。
不忘初心是根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老百姓的恩情,任何时候都不能淡化对老百姓的情感。刘桥镇坚持将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服务群众上,让群众有话能讲、有苦能诉、有理能说,解决了过去说话地方缺、办事机会少、诉求途径窄的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在农村基层的群众基础。因此,强化基层党组织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做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真正依靠群众、尊重群众、融入群众,唯有如此,才能凝聚起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赢得群众的最大拥护和支持。
改革创新是重点。变革的时代需要用心人,党建的大厦呼唤创新者。刘桥镇“把党小组建在自然庄”的做法,之所以能够在各自然庄迅速推开、成效凸显,就在于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从以最大限度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为提升基层组织力为“法宝”的工作理念到“把党小组建在自然庄”突破镇村两级党支部固有模式的工作载体,从坚实的骨干队伍、以人为本的待遇落实到实用的服务场所、健全的制度机制的实际举措,无不体现着创新驱动的勇气和敢闯敢试的担当,激发了全镇上下干群一心、共促崛起的正能量。实践证明,创新是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必由之路,是提升便民服务质量的活水源泉,是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的澎湃动力。
压实责任是保障。抓好基层党组织工作,必须做到上紧发条、压实担子,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推进“把党小组建在自然庄”的工作进程中,刘桥镇党委始终坚持把党建目标与党员责任同确立、同加强,紧紧抓住落实基层党建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发挥镇委和镇党委书记“一线指挥部”和“一线总指挥”的作用,形成“包片干部+包村干部+村主要负责人+指导员+社会力量”五位一体的全组织责任覆盖,有效强化了全镇党员干部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使命担当,充分体现了全镇党员落实十九大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自觉。可见,抓好基层党组织工作,必须立下“军令状”,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团结拼搏,攻坚克难,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王迎迎)
责任编辑:常梦恬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