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第19届“北京—东京论坛”闭幕

发布时间:2023-10-21 19:33:07 推广来源: 人民中国

10月20日,第19届“北京—东京论坛”圆满闭幕。时隔四年论坛再次以线下对话为主的形式举办。中日嘉宾围绕“亚洲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合作:中日两国责任——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之思考”这一主题,展开了坦率深入的面对面交流,达成共识,决心在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节点,续写条约新篇,携手合作,致力于解决共同课题,维护世界与亚洲地区和平。

闭幕式全体会议会场

在闭幕式全体会议上,中国驻日大使吴江浩与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分别发表致辞。吴江浩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挑战频发的时代。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两国关系迎来重要节点和新的里程碑,同时也面临外部干扰加剧,新老问题凸显的现实挑战。中日作为亚洲和世界两个重要国家,不仅要续写两国和平友好合作的新篇章,也要承担起维护亚洲乃至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特殊责任。我认为双方有必要把握好以下几大要素,一是坚守和平友好的初心;二是妥善管控处理矛盾分歧;三是增强中日关系的发展动能;四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安宁团结合作、发展繁荣做出中日两国应有的贡献。

中国驻日大使吴江浩发表视频致辞

垂秀夫在致辞中提出,今年正值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去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恰是回顾两国关系所走历程,思考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难得机会。当前日中关系的确不容乐观,两国国民感情进一步恶化。2023年仅剩最后两个月,我认为日中两国应利用日中韩三国框架、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APEC)等国际会议平台,开展包括首脑交流在内的各层次沟通,恢复政治互信。对于今后如何推进日中关系,我的关键词是回归理性。构建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的两国关系,需要两国国民理性正视对方,开诚布公相互学习。只有给日中关系的土壤施加理性的肥料,我们才能将两国关系培养成参天大树。

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发表致辞

闭幕式上,中日嘉宾代表就各分论坛讨论情况进行了总结。

关于双边政治与外交分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介绍,中日嘉宾暌违四年首次实现线下面对面讨论,对这次机会格外珍惜,讨论既坦率又理性深入,具有建设性。嘉宾在上半场讨论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与缔约的历史意义、时代价值,下半场围绕如何续写和平友好新篇展开。双方一致认为,越是形势变化越要坚持条约原则和精神,坚持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法体系,坚持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以及两国间分歧。双方还共同提出,中日应考虑重新打造对话平台体系,推进务实合作,为进一步细化落实条约原则精神,建立常设性战略对话机制。

言论NPO代表工藤泰志补充认为,日中和平友好条约是本地区稳定和繁荣的基础。但舆论调查结果显示日中民众对于条约意义的认识存在不足,有八成的日本受访民众并不知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中国有60%的民众认为这个条约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所以如何客观理性看待这一问题,通过合作改善,成为嘉宾的共同问题意识。

经贸分论坛聚焦中日务实合作领域,期待两国恢复互信。日本银行原副总裁山口广秀总结,双方嘉宾围绕如何规避世界经济危机、开展日中合作,进行了内容充实的讨论。在对于世界经济分化、通胀加剧抱有担忧的同时,嘉宾对日中经贸做出了乐观展望,一致认为两国间存在着环境、新能源、医疗养护、老龄化等很多共同课题,有巨大的合作潜力,今后应该以RCEP为契机,加强供应链建设,推进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季风表示,大家对中日经贸合作的前景比较乐观。在世界经济的惊涛骇浪中,我们应该看到,尽管中日贸易的数据短期内有下降,但这是暂时的困难。长期来看,中日互补性、中日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中日经过长期合作打下的基础没有变,在气候、环境、老龄化领域,中日双方的合作前景非常好、合作空间非常广阔。中国今后仍将向世界提供超大规模的市场,并且市场规模还会继续扩大,这一点是中日经贸合作最大的支点。

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顾问高绍林介绍了数字经济分论坛的中日嘉宾共识,双方认为中日两国在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领域有广泛合作空间,可以优势互补,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使人工智能造福中日两国和世界人民。

株式会社NTT Data咨询委员岩本敏男补充,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持续开展讨论合作十分有必要。中国巨大的创新市场,实现人工智能公平性、伦理性治理的倡议,日中在数字方面的合作成果等令人印象深刻。

中日嘉宾代表总结分论坛讨论

在首次设置的核安全分论坛上,中日嘉宾坦诚交换了意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吴日强表示,双方达成共识,使用或者威胁使用核武器是不可接受的,更多的持续对话是有必要的。我们需要理解对方的关切以及对方的逻辑,并用对方能听得懂的方式沟通解释,来打消对方的疑虑。

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系教授神保谦认为,设置核安全分论坛意义重大。双方嘉宾都是核裁军、核军控领域的专家,讨论得非常深入。舆论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约52%的人,日本有约40%的人认为未来有可能会爆发核战争,由此可见两国民众对此具有很强的危机感。因此通过对话,聆听对方关切,梳理出日本和中国有哪些应该共同承担的责任,有助于两国携手面向未来。

媒体分论坛上半场围绕今年的舆论调查结果,下半场围绕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的意义展开了讨论。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系教授川岛真表示,双方对不战宣言、排海问题等进行了坦率交流。两国嘉宾一致认为媒体对于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报道不够充分。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特别顾问王众一补充了嘉宾达成的共识,中日两国国情不同、语境不同,但媒体人都面临着如何更加客观全面报道本国和国际情况的问题,为两国互学互鉴提供必要前提。同时在情绪化、非理性的自媒体大行其道的情况下,传统主流媒体应该更好发挥优势媒体的责任,不以标题博眼球,不片面追求流量,坚守底线,追求真相。

总结环节后,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宣读了《北京共识》。共识凝聚了与会嘉宾对和平的珍视。呼吁两国加强和改善常态化对话沟通,促进高层交往,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宣读《北京共识》

在闭幕式的最后,高岸明表示,“北京—东京论坛”已经走过了19个年头,19年来,无论两国关系如何起伏,世界格局如何变化,论坛都从未中断。中日各界有识之士通过论坛这一民间交流平台积极发声献智、凝聚广泛共识、促进合作共赢,为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新的历史起点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愿和日方主办方言论NPO一道继续努力,为中日两国有识之士畅叙友好、畅谈合作搭建更好的平台,创造更好的对话环境。让弥足珍贵的民间力量助力新时代中日关系行稳致远,再续友谊新篇。明年东京再见!

至此,第19届“北京-东京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论坛结束后举行记者见面会

(文/王朝阳)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