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对镜如窗》跨界艺术邀请展在上海阿特麦文化创意产业园隆重开幕。本次展览以“对镜如窗”为题,共有油画、水墨国画、摄影、装置艺术等80多件作品参展,蒋乃骏、黄立荣、化涂、李海滔、夏存、战兴隆、朱泓彦等艺术家参展。据悉,此展将持续举办至2024年1月25日。
策展人朱泓彦在介绍本次展览的主题时强调,窗是连接内外的屏障,而镜则是鉴别虚实的导体,镜与窗、透明与映射、虚实真假构成了一种奇妙的组合。
朱泓彦作品
本次展览的作品样式包括雕塑、摄影、装置、油画、水墨等作品类型,从写实绘画到抽象作品、从具象雕塑到观念装置,一应俱全。朱泓彦表示,每一次向观众展示的艺术展览,都应该是一次思维观念的唤醒;在向参展艺术家表示感谢的同时,更要对以往在艺术殿堂作出卓越贡献的前人表达敬意,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人对“未知”发起的挑战,才使我们有信心做到艺术和生命的超越。
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共同围绕“从传统说起,到当下的艺术生态和未来艺术的展望”展开了对谈。书画艺术家化涂表示,人类绘画本质上都是世界性的,不存在东西之分,画理的深处只是观念上的差异,在创作的同时考虑更多的是绘画的内弦和外弦,内是对画理的理解,外是画技的表现;当今中国画这种特有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更新,也只有创新才能不被边缘化,在传统的基础上挖出光点是要一个过程的。
化途作品
摄影师、诗人黄立荣在谈及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表示,自己是怀着敬畏和感恩的心去体会大自然的呈现,不管天气和环境怎样,总是要让自己沉静下来,去感悟这一个画面,然后再去思考怎样去表现它的美,总有适合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来表达自己的观念。
黄立荣作品
80后艺术家战兴隆在谈到对未来艺术的感想时表示,艺术的实用性现在慢慢凸显,很多领域中艺术的应用更加具体化、实用化,此时又是艺术被重新定义的时刻;艺术家有时候也像一个资源的掠夺者,当然好的艺术家值得拥有更多的创作材料,从而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如今艺术品大量输出,供大于求,真正富有精神能量的作品应该被广泛传播,如果未来的艺术能形成一定机制的话,可以洗牌、分支成实用性的艺术和内在富有感染力的精神内核的艺术,而这种机制的建立值得探讨商榷。
战兴隆作品
当代艺术家、“波普水墨艺术”创始人李海滔分享了此次参展作品要传达的观念和创作过程。此次参展的两件竹编作品,都是用传统的手工竹编以更当代的语言来立体化雕塑呈现,在竹篾交错、经纬交织之间探索生命中的偶然性与多维变幻。竹篾是柔软而又有弹性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编织生成后又具有很强的体量感与力量感,这正是我们每个平凡个体生命中既柔软又充满坚强与韧性的精神写照。其中的《诸相非相》这个作品,人间有百相、人生是场剧,戏里戏外,亦真亦假,芸芸众生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生物的脸到戏剧的脸,面具背后是一张张被赋予想象和虚构的脸,一张面具正是可以被解构和重构的意义世界。
李海滔作品
艺术家夏存分享了自己近期的研究方向和创作路径。这几年他开始关注观看行为本身,觉得绘画最终都会回到对观看行为的阐释上。比如这个吊灯,想探讨的就是一种凝视的逻辑,我们如何通过凝视将绘画的意义构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色彩、造型、空间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也就是说,在这种凝视的过程中,绘画的形式和绘画的内容是不可分离的。自己关注的东西比以往更加微观,更加具体,之后可能会对观看这个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计划。观看不单是一个视觉行为,因为单纯的视觉可能会成为一种纯粹理性主义的东西,但观看有更丰富的内涵,是我们主体的延伸,是一个身体行为。他比较同意梅洛·庞蒂的观点,它与我们的知觉和行为结构有关,这种身体不是对象化的身体,不是一个个器官的拼凑,而是一个前意识阶段的身体,在这个意义下,绘画才由再现转向了新的维度,而自己的创作就是想把这个过程能够表达出来。
夏存作品
阿特麦文化创意产业园艺术总监吴放对本次参展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窗与镜的影子,看到了真实与虚假的交织,看到了透明与映射的奇妙,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新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都展示了艺术的无限可能。走进展览现场,会看到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它们或描绘窗外的风景,或表现镜中的倒影,亦或是将窗与镜的元素融合到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窗与镜的故事,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其中的内涵。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