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编审 | 赵珺、张利娟
执行 | 《中国报道》编辑部
今年以来,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风险挑战增多,国内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阶段,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 调整的阵痛正在释放。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果断出手,在有效落实存量政策的同时,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等五个方面,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保驾护航。
本轮一揽子增量政策超常规、有力度,同时强调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政策出台前,要经过一致性评估进行充分论证;政策执行或调整时,要与宏观政策取向持续保持一致;政策落实后,要对政策效果及时检视评估,整个过程中,与宏观政策取向不一致的要及时调整或暂停执行。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升,社会预期持续改善,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积极因素累积增多,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明显,政策的组合效应得到了有效释放。随着存量政策持续显效、增量政策有效落实、政策组合效应不断释放,11月、12月经济运行有望延续10月份以来回升向好的态势。
(《中国报道》2024年12月刊)
专题学术顾问 | 贾永刚、陈宗恒
策划、编审 | 赵珺、张利娟
执行 | 《中国报道》编辑部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自古以来,人类就对神秘的海洋充满了向往与遐想。
无论挺进深海的道路如何崎岖甚至惊险,海洋以其无边的体量和无穷的远景,始终鼓舞着拥有“海洋梦”的勇士们勇往直前。
10月5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载着来自9家科研院所的50余名科研人员驶向烟波浩渺的南海,开始为期20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立项的首个海洋地质灾害重大科学考察共享航次研究项目——南海北部海床流体迁移致灾机理重大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编号:NORC 2024-302)。
对中国而言,南海不仅是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战略通道以及未来能源接续区和资源基地。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对于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南海,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点。在南海科考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基础上,拓展大洋和极地研究,发展战略性前沿技术,攻克急需的关键技术,推进国际合作……我国海洋事业正日益向海洋深处挺进。
(《中国报道》2024年11月刊)
策划、编审 | 赵珺、张利娟
执行 | 《中国报道》编辑部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75年风雨征程,中国科技在一次次创新和探索中走出了自立自强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技术难题和国际封锁,广大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接续奋斗,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一批追赶世界水平的首创成果举国振奋。改革开放以后,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一系列重大科技计划出台,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提速发展,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奋斗者”号逐梦深蓝,大国重器不断“上新”。
追光75年,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创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逐步实现了从追踪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成长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中国报道》2024年10月刊)
策划、执行 | 《中国报道》编辑部
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为新征程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总目标,全会提出“七个聚焦”,即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七个聚焦”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力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是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要紧紧抓住的战略重点任务。
(《中国报道》2024年9月刊)
策划、执行 | 《中国报道》编辑部
当地时间7月26日,中国—东盟外长会在老挝万象举行。各方积极评价中方为促进和平稳定所作努力,表示当前形势下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弘扬“万隆精神”至关重要。愿全面高效发挥双方合作机制效能,尽快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深化东盟、中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今年以来,东盟国家掀起一波高层访华热潮。中国连续15年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也连续4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今年也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双方全年将共同举办200多项活动。中国与东盟如今的双、多边交往机制日益完善,双方在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上达成的共识也越来越多,已成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国际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
中国和东盟是守望相助的友好邻邦、风雨同舟的亲密伙伴,更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成功、最具活力的典范,增强中国—东盟关系的韧性,是地区国家寻求和平稳定、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国报道》2024年8月刊)
专题学术顾问:高江涛
策划、编审:赵珺、徐豪
执行:《中国报道》编辑部
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的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城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从1978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经过4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初步揭示出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都城要素最完备”城址。越来越多的考古专家认为,陶寺就是传说中的“尧舜之都”。
陶寺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王权礼制及早期国家的基本面貌,为广域王权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陶寺一带是龙山时代晚期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地中”所在,被称为“最初中国”。陶寺文明为夏商周三代王朝以及后世所继承发展,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主脉和源头之一。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叙事中,陶寺文化是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纽带和重要支点。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中国报道》记者再赴陶寺采访,将“中华文明溯源”系列报道2024年选题聚焦陶寺,讲述中华文明故事和中华文明特性。
(《中国报道》2024年7月刊)
策划、编审|赵珺、张利娟 执行|《中国报道》编辑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而民营经济是创新驱动的主体力量,是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敏锐捕捉市场需求,持续加大研发力度,一批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之路上不断突破,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在创新转型之路上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面对挑战,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国家近期一系列经济、财税、金融政策信号和工作部署清晰、有力,为民营企业增添了信心。
(《中国报道》2024年6月刊)
策划、编审 | 赵珺、徐豪 执行 | 《中国报道》编辑部
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全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三分之一,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有能力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新机遇。
中国拥抱世界的进程,也是世界走向中国的进程。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全球超大规模且最有增长潜力的市场,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良好稳定的政策环境,吸引外商投资优势显著、空间广阔,仍然是外资外企投资兴业的热土。
中国将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正如工商界朋友所言,中国已经成为最佳投资目的地的代名词,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去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的书面演讲中,习近平主席一番话,道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
下一个“中国”,必将为全球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中国报道》2024年5月刊)
策划、执行 | 《中国报道》编辑部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时又一次聚焦,再到这次全国两会上共商国是时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作出深入阐释、指导发展实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一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已经展示出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哪些有利条件?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报道》2024年4月刊封面专题,聚焦“新质生产力”主题进行解读报道。
(《中国报道》2024年4月刊)
(《中国报道》2024年3月刊)
策划、执行 | 《中国报道》编辑部
2024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习近平主席同拜登总统互致贺信。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建交45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总体向前发展,不仅增进了两国人民福祉,也促进了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两国元首都强调,将继续致力于稳定和发展中美关系,造福两国,惠及世界。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何去何从,举世关注。站在两国建交45周年的历史节点,中美双方应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相向而行、继往开来,推动中美关系“再出发”。
(《中国报道》2024年2月刊)
策划、执行 | 《中国报道》编辑部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报道》2024年1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