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上,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这份报告该如何读懂?其中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小百通特约了诸多专家大咖,为你一一解读!
今天,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特别为百通社撰文,讲述她眼中的报告最亮点。
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能源环保的关注提到了显著重要的位置。在能源相关领域,“生态”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一共出现了16次,“能源”紧随其后,一共出现了7次,紧接着“新能源汽车”出现了3次,“能耗”出现了2次,“绿色发展”出现了2次,环保出现了2次,电价出现了2次,清洁能源出现了1次。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政府对能源环保的重视度。
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先回顾了过去五年在能源环保领域取得的成就,其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均下降20%以上,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一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森林面积增加1.63亿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近2000平方公里。“蓝天保卫战”取得了显著成效,北京的蓝天天数正在逐步增加,绿色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局面。
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2018年能源环保领域治理的目标路径和要求。综合来说,2018政府工作报告在能源环保领域具有以下五大亮点:
第一,将能源与环保紧密结合。
2018年发展主要目标在生态环保领域,报告中增加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的要求,体现了中国实现巴黎峰会承诺的决心。在特朗普代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中法两国扛起了环保大旗。根据相关专家测算,如果2018年我们可以实现该目标,中国将提前实现巴黎峰会承诺的2020年同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这种能源与环保的紧密结合,还体现在把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治理环境的重要手段上。报告提出,今年将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淘汰关停不达标的30万千瓦以下的煤电机组。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报告提出,要扩大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开放,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再延长三年,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2017年年底德媒称,到2020年为止,中国将新增480万个电动车充电桩。根据估算,这样中国街头的每辆电动车就都会有充电桩可供使用。到2020年,将有500万辆新能源车辆(也就是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在中国行驶。
第二,目标量化明确,行动与政策日趋完善。
政府工作报告对于2018年要达到的生态环保目标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指标。
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体污染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微颗粒物(PM2.5)继续下降。其配套的主要政策是:推动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实行限期达标;开展柴油货车超标排放专项治理。
在水污染治理领域,报告中提出:2018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实施重点流域和海域综合治理,全面整治黑臭水体;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收费政策。
第三,强调了能源环保领域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些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不仅将对2018年能源环保领域的工作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对未来十年甚至几十的能源环保工作也将发挥重大影响。
第四,新增了对严禁洋垃圾入境的表述。
2018年1月1日起,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包括废弃塑料、纸类、废弃炉渣与纺织品等24类固体废物入境。根据2017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不仅全面禁止环境危害较大的固体废物,而且,2019年年底前,将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出禁止洋垃圾,说明了中国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进口洋垃圾本来是为了缓解工业原料的不足,但这些洋垃圾入境后加重了中国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甚至危害到了相关从业人员的健康,成为环境污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中国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严格禁止洋垃圾的入境。
从2018年的3月至12月,全国海关组织开展专项打击“洋垃圾”走私的“蓝天2018”专项行动。
第五,再一次明确强调生态红线。
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面划定生态环保红线,并提出了配套政策和量化考核指标,包括完成造林一亿亩以上,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增加到3000万亩,扩大湿地保护和恢复范围,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
生态红线是指为维护国家生态或区域生态安全,根据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的保护需求,划定的需要实施特殊保护的区域。纳入的区域禁止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生态红线的表述是抓紧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则是全面划定生态环保红线,这反映了对生态保护红线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
撰文 / 蓝虹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 / 董翎依、宁静
图片 / 网络
制作 / 徐曦嘉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