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全国两会拉开序幕。在众多议程中,尤为引起外界关注的是涉及中国当年经济政策和发展目标的政府工作报告。根据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中国今年的主要预期发展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这些数字指标与上一年两会期间所提出的发展预期目标大体保持一致。
5%增长目标的含义
两会开幕前,很多专家和机构都曾预测中国政府今年将提出5%的增长目标。关于这一目标市场上的意见并不统一。一方面,2023年中国经济在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以及不稳定的外部环境等多重压力下,依然实现了5.2%的增长,因此有观点认为应该设定高于5%的目标;另一方面,有观点认为应该设定低于5%的保守一些的目标,这是基于2023年的5.2%增长是建立于2022年较低的3.0%增长基数上的考量。中国政府在制定今年的目标时,可能综合考虑了各种积极因素与潜在风险,并平衡了实际需求和实现可能性。
尽管连续两年设定了相同的经济增长目标,但应在不同的背景下进行理解。在2023年,市场普遍预期中国经济受基数效应的影响将实现超过6%的增长。然而,中国以“稳中求进”和“稳字当头”为关键词,设定了5%的经济增长目标,强调了稳定的重要性。对于2024年而言,相同的5%增长目标则应被解读为一个更加积极追求增长的目标。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率为4.5%~4.6%的情况下,与往年相比,中国今年则以“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为关键词,显示出对经济增长的更高重视。与此同时,中国注重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维持了与上年度相同的增长目标,这也反映了中国经济面临国内外挑战与不确定性。
经济主体的信心尚未完全恢复,中国经济仍面临着消费和投资收缩的问题。同时,由于发达经济体面临的高利率和高通胀问题,中国的出口也受到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消费、投资和出口在2023年的年增长率分别为7.2%、3.0%和-5.1%。尽管国内需求有所回升,但与2019年的消费增长8.0%和投资增长5.4%相比,国内需求还未回归至疫情前的水平。此外,中国还面临着房地产市场低迷、政府债务风险、通货紧缩、中美战略竞争以及外部环境的持续不确定性等一系列风险。鉴于这些挑战,中国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来应对,以展现其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决心,并稳固市场信心。
中国政府对推进结构性改革持有坚定的决心。中国明确表示,将通过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经济进程的深入,增长模式亟需从依赖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转向以科技进步和效率提升为核心的质量型增长。这点也在此次两会中得到了体现。
以更加开放的政策,成为世界共享的大市场
某些西方专家专注于探讨外生性增长,他们提出了所谓的“中国经济见顶论”,主张中国的经济增速已进入长期放缓期。然而,任何国家的经济增长都不可能无限期地维持在高速水平,特别是在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增长速度逐渐减慢是一种普遍现象。中国已经认识到,中国经济可能会面临长期的下行期。在这种背景下,寻找并培育新的增长引擎变得格外关键。为此,中国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经济结构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
尽管中国经济的增速有所放缓,但它依旧在持续增长,每年还不断开拓出众多新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的名义GDP约为126万亿元,相较于上一年增长了5.58万亿元,这一增量相当于8000亿美元,与2022年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全球第二十大经济体瑞士的GDP规模相仿。中国借助全球化的浪潮实现了迅猛发展,如今已经到了中国以公正规范的条件向世界分享其市场机遇的时刻。自1979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推行开放政策。此次两会中,提出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这其中不仅包含了中国将扩大对外投资力度,也将向全球企业敞开大门,消除各种市场准入限制。
中国恪守透明、公正和规范的开放政策,这将有助于减少投资风险,并吸引更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外国投资的增加将激发国内市场的竞争活力,进而促使中国企业进行改革,增强竞争力。同时,中国正致力于采纳国际先进的贸易规则,并积极参与制定新的贸易标准和区域合作,这不仅加速了国内改革的步伐,而且推动了全球贸易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我们期望中国不仅在政策层面有所制定,更能在实施上积极作为,致力于将国家塑造成一个以规则为基础、汇聚人才与技术的国际市场,进而成为全球共享的大市场。
文/李尚勋(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