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专访中国前驻韩大使宁赋魁:唯有深化中韩经贸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发展

发布时间:2024-04-26 12:16:02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如果以建交30周年作为一个时间节点,中韩双边经贸合作在2022年之前一直保持高速发展,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双边贸易额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2023年,韩国对华贸易首次出现逆差,引发广泛关注。其实在几年前甚至更早,中韩之间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带来的影响已经开始浮出水面。进入2024年,关于中韩经贸合作何去何从的讨论依然受到舆论的持续关注。

近日,中国前驻韩大使宁赋魁接受了《中国(韩文)》专访,他指出,两国经贸合作既有挑战,更有机遇。唯有深化两国经贸合作,建立更加密切的经济关系,更好地利用各自的市场规模和资源优势,才能实现更多互利共赢,让更多成果惠及两国人民。

《中国》:自1992年建交至今,中韩两国的经贸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呈现出哪些特点?

宁赋魁:中韩两国是搬不走的近邻,更是利益交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两国建交以来,在两国经济界和企业家携手努力下,中韩经贸合作取得飞跃发展。建交之初中韩贸易额不过十几亿美元,而2022年中韩贸易额达到最高峰值3600多亿美元,占韩对外贸易总额的22%。建交以来,中韩贸易年均增长率达到15.9%,而且韩国几乎一直处于顺差地位,有效对冲了韩同美日欧等国的贸易逆差,也远高于其他贸易伙伴贸易额所占的比重。两国在经贸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2023年中韩贸易额仍达3100多亿美元。中国连续20年位居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两国相互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这充分彰显了中韩经贸合作的深厚根基和强大韧劲。中韩经贸合作达到如此高度非常难得,也说明两国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看到两国经贸合作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出现的中韩经贸合作减弱势头,韩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对华投资也大幅萎缩。但正如过去数十年中韩经贸合作经验所证明的那样,中韩经贸关系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互利共赢的关系。

《中国》:2023年,韩国对华贸易31年来首现逆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对双边贸易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两国应如何如何应对这一新局面?

宁赋魁:根据韩国官方数据,过去韩国长期占据优势并大量出口至中国的半导体、纤维、机械、计算机、汽车电池等领域产品,如今成了韩国不断从中国增加进口的产品。中国市场对韩国中间品的需求大幅下降,而韩国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却不断增长,这是中韩贸易中韩国出现贸易逆差的最直接原因。另一方面,韩国一些企业,包括大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中国市场需求变化、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中韩贸易结构变化判断不准、采取的对策不及时或力度不够等也对两国贸易产生消极影响。

双方应及时调整贸易结构,防止贸易额大幅下降。中国政府近来提出的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提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水平。希望韩国经济界和企业家抓住机遇,坚定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与中方共同努力,采取积极举措扭转两国经贸合作下滑局面。

《中国》:不管是作为生产基地还是消费市场,中国对韩企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最近几年,受来自国际国内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少韩企面临着较大的“对华脱钩”压力。“脱钩断链”是否真的可行?一旦形成“脱钩”局面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宁赋魁:近些年,韩国在对华经贸合作上存在两难局面。一方面,韩国想要“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实施“多元化战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部分韩国中小企业选择离开中国,向东南亚或印度等地区转移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多元化战略的实现并非易事,迄今不仅未给韩国带来巨大贸易顺差,反而经历罕见的贸易逆差。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全产业链国家,作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任何国家要完全同中国断链脱钩是得不偿失的,也是难以做到的。中国已出台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最终消费复苏意味着市场复苏。一位韩国学者说,中国正将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增强消费潜力、通过投资扩大内需等作为最优先课题,这对韩国而言是个新机遇。韩国财长也表示,中国在制造、消费等领域的经济复苏仍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韩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很显然,在全球贸易增长下滑,外部需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日益显著。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国与中国经济、市场、供应链脱钩显然不符合韩国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也可说,真要脱钩的话,既损害了中方利益,也损害了韩方自身利益。

《中国》:韩企在中国市场竞争优势弱化也是“中韩脱钩”论调抬头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互补到竞合,中韩应如何适应这一新变化?

宁赋魁:不可否认,中韩科技、高端制造竞争在加剧。随着中国制造业技术竞争力的提升,中国在中高端制造业领域的比较优势不断显现,两国在越来越多的产业生产上出现竞争。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造船、家电产品、手机等都是后来居上,甚至在部分技术层面超越韩国。中韩经贸与科技合作有竞争是正常的,但竞争不意味着双方合作要脱钩。双方应认识到,两国的经济已高度融合,经济合作对两国各自经济发展是相互助力、水涨船高、相互成就的关系。最近,韩政府和一些经济界人士表示称,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希望能与中方加强维护供应链稳定的沟通和合作,并与中方探讨多个领域的合作方案。希望未来中韩两国不仅要成为重要贸易伙伴,而且要在高科技领域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使高科技领域的合作成为两国经贸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中国》:随着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吸引外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将如何持续吸引外资?中国有哪些新的比较优势值得韩资关注?

宁赋魁: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已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加快培育壮大。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5%左右,放眼全球这都是一个很高的数字,经济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总量。

要充分把握中国高水平开放机遇,坚定来华投资兴业的信心与决心。中国将坚持共享发展和开放发展,“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永远不会关上”。中国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去年以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今年两会明确提出了更多具体任务举措,这包括中国将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继续从法律制度层面促进中外互利合作,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这些举措表明,中国的改革不会停顿,开放不会止步,中国扩大开放水平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特别是中国拥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去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今年中国还将采取系列措施进一步扩大消费。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一个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必将为世界、为包括韩国在内的亚洲邻国发展带来更多合作共赢的机遇。面对复杂的地缘政治与国际经济形势,中韩双方要探索新的经济合作模式,开辟新的产业合作领域。

《中国》:两国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在新的贸易结构下实现共赢发展?

宁赋魁: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两国发展战略对接,挖掘新的合作潜力与领域。中韩建交32年来,务实合作、互利共赢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主基调,两国深度参与对方发展并均从中受益。事实证明,中国作为韩国的重要邻国,中国的发展对韩国是机遇而不是挑战,是增益而不是风险。当前,中韩经贸合作的确面临不少新的困难与挑战,包括越来越多的非经济因素干扰。很高兴看到,最近一段时间中韩双方政府和民间都围绕稳控供应链、深化经济合作事宜开展深度协商。双方应以务实态度排除各种干扰,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泛安全化层面的干扰,积极寻求新的合作增长点。只要双方坚持合作共赢,中韩之间的共同利益就会越来越多,合作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加强中韩在各领域合作要有新内涵、新举措、新目标。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国内经济发展均面临困难和挑战的背景下,韩国经济界和企业家抓住中国深化开放及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机,与中方共同努力,继续在新能源、数字经济、尖端制造业、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低碳和清洁能源、环保消费等领域与中国企业开展合作,发掘中韩合作新潜力、新动能,推动两国互利合作提质升级。

另一方面,要发挥两国地方政府在促进经贸合作方面的积极作用。中韩建交以来,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国盐城、烟台、惠州和韩国新万金共同构建起“两国四园”开放合作新格局;建成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成中日韩(江苏)产业合作示范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开放载体平台。特别是中韩(盐城)产业园集聚各类韩企近千家,总投资超130亿美元,对韩进出口年均增长20%以上。此外,东北三省、山东省及有关地市频繁举办商品展示会和韩国周,围绕食品、医疗美容、生命健康、跨境电商、金融服务、节能环保和文化旅游等举办经贸洽谈和招商活动,为促进两国经贸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和比较优势,韩国企业选择的空间较大。中国扩大开放的各项新政策和各地的务实举措无疑会给韩国企业来华兴业投资提供新机遇和重要保障。希望韩国经济界和企业家进一步重视与中国地方政府的对话交流,探讨深入开展地方合作、产业对接、扩大贸易的新契机。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