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3月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2018年)今年高校毕业生820多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笔者在改革开放起始之年的1978年进入大学学习,记得那年高考录取了40万人多一点,如果4年后绝大多数学生顺利毕业了的话,那也只是820万的二十分之一左右。四十年前进入大学学习的那四十多万人,现在大部分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展望未来,不用说四十年,便是十年、二十年,中国社会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尤其是站在改革开放40年这样一个历史的角度展望时,所有人都会相信,820万大学毕业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今后中国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会更多。
820万人在同一年走出大学校门,这在世界也只有中国能够做到。我们知道,在世界创新中一直排名在第一阵营的瑞士,其人口为806万人。瑞士创新的一个很大的动力在于其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高质量。中国一年的大学毕业生就超过了瑞士人口,这让中国走创新之路有了绝对保障。
过去计划经济的弊端在今天也还有不少残存,比如太多的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让民众创新热情不能发挥。但在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后,很多事项在网上办理,效率低的问题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同时政府推行“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行政改革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李克强总理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万6千多户。”算下来中国一年新设企业总量在500万户以上,以笔者对日本的知悉,那里150年来积累下的企业总数,也就相当于中国一年创业企业的总量。
新的大学毕业生大部分会走进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推进重大创新的企事业中,在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方面发挥作用,会有相当多的人进入到“互联网+”行业中。这些让中国创新在未来几年速度将更快,范围也会更加广泛。
中国保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 2018年一年进城落户的人口有1300万人,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城市;城镇一年的新增就业人数在1100万人以上;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6.5%左右。有创新的人才,这些人才正好遇上了经济发展时期,国内市场在不断扩大。人才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时候,最终能够迎来创新的突飞猛进。
问题在于如何创新?由于制度的原因,我们没有赶上开始于十八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革命),十九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到来的时候,中国正在从封建社会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倒退,工业革命自然与中国无缘。但是,改革开放让中国没有错失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讯信息革命)机遇,不仅中国的制造能力在过去四十年里大大超过了工业先进国,更重要的是在工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到来的时候,我们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开始敢说我们不落后。如果一个旅行者去日本、美国观光时,最深的感受可能是我们的移动支付比这些国家要便利、先进很多。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让中国人有了自信。应该说,不仅今年有820万大学生毕业,今后几年中国都将维持高位的大学毕业人数,中国不缺创新基础。
责任编辑:常梦恬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