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专访】骆芃芃:艺术要走进大众 也要更好地“走出去”

发布时间:2018-03-16 10:15:15 来源:人民画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摄影 段崴/ 人民画报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看来,包括篆刻艺术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深厚的大众基础,也需要自信地“走出去”。

中国篆刻艺术是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的,是以石材为载体、以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过去,篆刻艺术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多局限在文人雅士的书斋,很难与大众的爱好结合在一起,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大众的参与,只有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骆芃芃认为,保持艺术的高端与走进大众并不矛盾。一个宝塔的塔基越大,塔尖才能越高。

骆芃芃一直致力于推动篆刻艺术走进日常生活。1994年,中国邮政发行了《宜兴紫砂壶》特种邮票四枚。邮票上方的印章就出自骆芃芃之手,这也是她第一次广泛传播她的篆刻艺术。如今,通过篆刻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篆刻艺术出现在了茶具、酒具、古琴、书包、项链、建筑物Logo等物品与标识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受到国际关注的今天,篆刻艺术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走出去”。2009年,包括篆刻在内的22项中国传统文化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骆芃芃是篆刻申遗项目的负责人。她说,从那时起,篆刻艺术便在国际上有了“户口”,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全人类都需要保护与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9月,骆芃芃承担由文化部主办的金砖国家文化节启动仪式五国大印的设计与镌刻任务,刻制“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五国大印。2017年9月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以钤盖“中国印”——五国大印的方式揭开了文化节的大幕。骆芃芃说,出现在国际视野中的篆刻艺术,表达和展现的不仅仅是篆刻本身,更是中国传统文化。

在骆芃芃看来,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要寻找与当地文化的契合点,以具更大的感染力与更好的效果。2012年,骆芃芃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了她的个人艺术展《中国印的世界—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她将牛顿、莎士比亚的名言刻于印章中,让参观者体验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风”演绎,以此拉近了中国篆刻艺术与参观者的距离。“我们在推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时候,要让国外受众能够感受到与本国文化的联系,这样参观者会感到亲切,也更容易接受。当然,在‘走出去’的时候,也要尊重当地文化。”

如今,中国已步入新时代,骆芃芃与她的同事也迎来了新的创作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如何传承并发展好中国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表现和发展新时代的文化艺术,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骆芃芃说。(作者:本刊记者 莫倩 )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