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景源
3月5日上午,中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凝聚各方共识,汇集各方智慧。
本期“聚焦中国”特辑将就外界较为关注的中国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新思路两大焦点话题,请中国资深经济学者对《报告》做深入解读。
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面解析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报告》运用诸多数据总结成就、部署任务,用数据表述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转变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也用数据阐述高增长的基本特点与实现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途径。
《报告》第一部分总结了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这一部分诸多数据中最重要的是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82.7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约17.2万亿新元)。去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已达15%左右,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
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在那个历史时期,中国人吃饭要粮票,穿衣服凭布票,没有解决温饱,也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实现了小康,现在已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也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
与此相对应,中国经济也进入新时代,这表明历经近4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工作的任务由过去主要解决有和无、多和少的问题转到解决有与好、多与优的问题,由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增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中国经济在更高层面上的可持续增长,其中政府五年来的工作成就,为这一重要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必要条件。
《报告》的第二部分提出了今年的目标和工作重点,诸多数据中,尤其值得分析的是今年增长目标定位6.5%左右。
中国经济去年增长为6.9%,按以往思维,2018年应该是更上一层楼,定在7%增长不为过。但《报告》不但没有顺势而上,反而向下调到6.5%。去年在增长率6.5%的预期目标后面加了一句话,即在工作实际中,力求再好一些,但今年《报告》中讲预期增长目标没有这句话,这表明《报告》释放了强烈信号,增长速度问题不再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高质量增长上。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定在6.5%左右,实现这一目标,应该是没有难度,速度目标适度下调,更为高质量增长转变创造与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与环境。
高质量增长根本点在于以人民为根本,在于让中国人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所以《报告》在讲述2018年经济工作任务中,更多的以数据表述民生改善的目标与任务,今年《报告》提出新增就业1100万以上,并首次提出调查失业率指标在5.5%以内。
就业是民生之本,老百姓有了就业才有收入,有收入才有福祉提升与改善。2018年中国就业压力很大,仅大学毕业生就有820万人,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标志是高就业低失业,今年的高就业实现不再像以往更多依赖经济增速,而是要依赖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就业任务与高质量发展融为一体。过去中国采用登记失业率,覆盖面仅限城镇户籍人口,而且由于各种原因,使社会上对失业率统计指标有不同的看法,现在采用调查失业率统计方法与指标,显然会使就业失业统计更为科学。
《报告》更多的用数据来表述民生的改善任务。如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完成异地搬迁280万,加快农业人口市民化,今年完成进城落户1300万人,还有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和提高个税起征点等。用数据表述民生指标,使高质量增长重要内容成为每一位人大代表和公民对于高质量增长都变得不仅感同身受而且易于考核。
《报告》第三部分布置了高质量增长任务,论述了高质量增长的根本途径。
高质量增长首先是创新为根本驱动力的增长,《报告》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做了重要部署并提出了数据指标。
高质量增长应当是绿色增长,《报告》中为“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做了重要部署,从PM2.5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等方面都给出了数据考核指标要求。高质量增长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报告》对去产能提出了用数据表达的具体要求,对发展短板也做出了量化考核的指标。《报告》中每一个数据都不是静态的,诸多数据构成有机联系与整体,这一整体表述和解析了中国经济在新时代下由高速度到高质量的内涵。
(作者是中国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本版内容由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杂志社提供)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