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通讯

山西太原:全力向新向质向绿 科技创新撑起山西半边天

发布时间:2024-08-16 17:02:57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姚荃茂 报道)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达到了69个,占全省的68%;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占全省的50%;省级重点实验室132个,占全省的79%;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占全省的88%这一组组数据表明,作为山西省省会城市,太原市在科技创新方面撑起了山西的半边天。

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对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太原市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

创新孵化向“新”而行:建设晋创谷创新平台激发集群效应

培育新质生产力,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借助太原市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效应优势,让更多产学研合作成果实现转化,是该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条重要路径,建设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正是激发“集群效应”的重要体现。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国投晋创谷(太原)发展运营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崔晶晶在接受《中国报道》采访时表示,高效率的科技创新要素流通,能够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并提升企业竞争力。晋创谷·太原通过发挥政策集成效应,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的是省级层面制定出台了支持晋创谷建设“1+5”政策体系,涵盖企业入驻、科技创新、产业落地、科技金融、公共服务等方面,太原市还制定了“1+7”配套政策,涵盖科技成果转化、研发机构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人才引育、众创孵化机构等方面,全方位的支持“晋创谷”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为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孵化企业、中介服务、科技金融、投资容错等多方面保驾护航。

谈及日常工作时,崔晶晶坦言,从晋创谷·太原揭牌运营开始,就一刻也没闲过,咨询入驻的企业络绎不绝,但是为了让真正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享受上相关配套政策,他们联合省市科技部门对想来入驻的企业开展评估,根据省级工作专班印发的入驻遴选及免申即享政策实施细则,对入驻的企业开展评估,进而达成入驻意向。就在采访前,崔晶晶刚刚接待完一波想来参观的企业家代表,这样的工作已然成为了她的常态。

在晋创谷·太原走访企业时《中国报道》发现,目前入驻的企业以山西本土的高校团队和科研院所为主。比如来自中北大学成果转化的深眸远见(山西)技术有限公司,据该公司总经理于一介绍,他本身就是中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高级实验师,公司核心的研发人员也都是来自中北大学,属于晋创谷·太原培育的一家前沿科技型初创公司,核心聚焦在特殊环境下的智能视频监控处理这个巨大的蓝海市场。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全方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太原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强表示,当前晋创谷·太原已有96个科研团队和科技型企业签署入驻协议,并为其配备了高校成果转化服务、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全方位服务体系,同时还为科创团队和企业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全方位推动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特色化、差异化快速发展,激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微观主体活力和动力技术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企业发展向“质”求变: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广泛渗透,正在为实体经济注入新活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太重集团一直以来都肩负着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生产起重机、挖掘机等设备的重任。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方面一直走在行业前列。

在太重智能高端液压挖掘机产业园区《中国报道》看到,硕大的厂房空无一人,AGV小车来回穿梭、井然有序。一个个机械手臂都在有序的做着备料、焊接、加工、涂装、装调。据山西太重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兆瑞介绍,这个工厂是集团重点打造的“灯塔工厂”里面聚合了工程机械行业的百余项先进、前沿的技术,真正做到了机器智能感知、智慧控制,在这个工厂里,每4.4分钟就会有一台挖掘机完成装配。

杨兆瑞表示,太重作为全球唯一能够同时生产4-75立方米矿用挖掘机和0.8-200吨级全系列多动力工程挖掘机研发制造基地,我们工厂的整体用工人数比较同类型工厂实现了大幅度的减少,而且现有工人的劳动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减轻,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太重集团在纯电、氢能、甲醇等多种新能源动力方面持续发力,就在今年首批电动液压挖掘机顺利交付使用,真正做到了低噪声、零排放施工。近年来太重集团不断推出全球首款、全球首创的新能源动力装备,填补了行业空白,用实际行动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由此看出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不论是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时代还是信息化和数智化时代,劳动生产力质态变迁的过程,都是劳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位于太原市阳曲县的山西希本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作为山西为数不多做碳纤维制品的企业,坚持以碳纤维布、预浸料碳布生产制造为主,在碳纤维再生利用技术研发、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制造、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等领域保持着行业领先优势。

山西希本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康鲍在接受《中国报道》采访时谈到,目前我们生产能力完全能够满足销售,但是有时受上游原材料供给不足影响,我们现在生产能力还达不到百分之百,今年试生产的碳纤维体育器材生产项目方面,技术已经基本完善,但是销售人才的紧缺还是在一定情况下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阳曲县在企业帮扶方面康鲍表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的发展,在市场扩宽、产品研发、员工衣食住行等全方位为其提供帮助。

因地制宜 向“绿”求“质”:焦炉煤气揺身变氢气成绿色能源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山西这样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大省,绿色转型成为了近年发展的主基调,日前,《中国报道》来到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以往最令焦化企业头疼的焦炉煤气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为了氢气,变为了绿色能源。

沿着一条条公共管道,在园区中焦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焦炉煤气和煤焦油,正在运往园区中的三家企业成为他们生产甲醇、合成氨、乙二醇、针状焦、碳纤维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山西清徐经济开发区综合办公室主任郭亚轩介绍道:“我们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坚持‘首尾相连、吃干榨净、循环利用’的发展思路,实现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环环相扣、物尽其用。同时,还深入挖掘园区内部和园区之间的产业共生潜力,充分释放园区产业联动循环、基础设施集约集成的效应,从源头削减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传统煤焦化向现代煤化工提供‘优质碳源’、低价‘氢源’、多种‘油源’和‘煤基新材料’的转变。”

近年来,太原市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发力。太原市委工信工委书记王国栋表示:“太原市依托现代煤化工研发平台优势,正在把产业链延伸到风光储能、先进碳基材料、生物材料等领域,让‘煤’在这片沃土绽放不一样的风采。同时太原还按照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工作部署,全力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预计到2025年,太原将完成五大细分行业四百家以上企业数字化改造任务,并通过示范带动、看样学样、复制推广等方式,努力打造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太原模式’,开辟新领域和新赛道。”

在智能化改造方面,位于太原市小店区的山西菲特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长期深耕于智能化改造,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式,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套“除灰渣智能装车系统”,真正达到了“多级监控、无人干预、少人值守”的智能化运行标准。山西菲特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狄海林在接受《中国报道》采访时讲到,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到来,火力发电厂的落后产能在不断淘汰,行业整体的智能化改造已迫在眉睫,于行业而言,其公司的智慧火电厂解决方案,能够更好助力电厂逐步实现高效、智能、安全、环保的全新发展模式,为推动能源行业的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开启火力发电厂的新时代篇章贡献力量。

此外在山西菲特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采访时,狄海林还展现了其公司最近新研发的行业无人机,随着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无人机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应用领域进行重点研发,成为该公司的另一条重点发展道路,该公司生产研发的无人机多高空作业,应用于大型钢结构厂房紧身封闭清扫,喷涂,搭载智能清扫系统和室内巡检成像分析系统可广泛用于无定位信号源的密闭场景,如高低配电室等,为高空作业蜘蛛人解决了安全风险隐患。

当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韦韬表示,太原将聚焦“一高两先三特三新”重点产业链体系,大力推进科创平台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扎实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更好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