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2023年和2024年的夏天,成为全球有数据记录以来最热的两个夏天。炎炎酷暑,“追逐凉快”是人们夏日里最真实、最迫切的需求。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接受《中国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夏日气温逐年攀升,近年来我国高温天气已呈现首发日期提前、发生频次增加、累计日数增多、影响范围变广、综合强度增强等特点。未来数年间,这种状况将成为常态,避暑经济也注定在未来持续“热辣滚烫”。
高温催生避暑“刚需”
2023年端午节,北京等北方城市迎来了历史罕见的高温天气,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今年6月至8月,我国多地又迎来连续高温天气,从河南、河北、山东到浙江、四川、重庆,多地连续出现40℃以上的高温,有十数个国家气象站突破最高气温历史极值,“热得就差一把孜然了”成为网络热梗,“到哪儿避暑”持续成为热搜。持续高温催生了巨大的避暑需求,清凉何处觅?
记者注意到,携程、去哪儿、途牛旅游、同程等平台数据显示,今年避暑游订单同比增长明显,青岛、烟台、威海、大理、九寨沟、阿尔山、乌兰察布、张家口、贵阳、喀纳斯、青海湖等各处避暑胜地订单同比大幅增长,避暑游热门产品一票难求,全国水上乐园、漂流类景点门票出票量环比上涨几乎翻倍。
避暑经济成为各地争相发力的赛道。火了一冬天的“尔滨”在这个夏天又整活儿了,6月下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梦幻冰雪馆开放,用2万立方米存冰打造的冰雕带游客一秒“入冬”,夏日的松花江、太阳岛是清凉避暑的好去处,“迷人的哈尔滨之夏”系列活动进入高潮。当6月初内陆城市陆续启动炙烤模式时,青岛在社交平台上同时开启了“我20℃”的玩梗传播模式,当大汗淋漓的网友们隔着手机屏幕刷着裹着披肩逛沙滩、穿着外套吃海鲜的短视频,读着“炫冷”的段子,早已经按捺不住奔向大海享受清凉的冲动。吉林携手16个省份推出“交换夏天·清爽向北”主题直播活动、发布“最美边境公路”G331吉林段自驾游路线图。拥有全球同纬度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十万亩高山草甸的“青春之山”武功山周边都是“火炉”省份,为了吸引众多海内外年轻游客前来避暑,叫响了“武功山的夏天永远有少年”口号,推出了“特种兵”夜爬、国际帐篷节、山顶日出音乐会等一系列特色主题活动。在夏季拥有气候优势的东北三省、山东半岛、内蒙古,以及西北、西南各省份纷纷卷起避暑经济了,并带动一系列相关康养、研学、气候产品产业发展。
“我国避暑经济呈现时间长、频次高、市场大的特点。随着气候进一步变暖,我国东部、南部很多地方的避暑消费周期长达3—5个月;避暑作为人们夏季最突出的旅居休闲度假消费主题,可多次开展,单次时间较长;市场大,避暑经济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经济较发达、人口稠密区域,以中老年人、学生和教师群体及高温城市居民为主要人群,约3亿人有较强的避暑游需求。”长期致力于避暑经济研究的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研究所所长吴普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吴普指出,避暑旅游中的重头戏是暑期旅游,暑期旅游是公共假期之外一个常态化的旅游集中消费期,占到全年旅游市场近30%的市场份额,叠加避暑需求后将更为火爆。避暑经济的热度将持续走高,但是也带来竞争加剧、价格攀升、优胜劣汰等问题。
避暑经济前景广阔
“优越的气象气候条件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旅游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的大背景下,气象气候因素甚至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避暑成为夏季出游和消费的重要动机及需求。”吴普表示,经过近10年培育,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市场认可的避暑游目的地,建设了一批避暑项目,形成了一批避暑游专业运营商,避暑经济正在步入政策促进和商业实践的新阶段。
从吉林长白山、山东崂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莫干山、湖北神农架和利川、四川九寨沟、贵州安顺和六盘水等地的山岳避暑到山东青岛、烟台和威海以及辽宁大连、福建厦门、河北北戴河、浙江舟山等地的海滨避暑,从青海西宁和青海湖、云南昆明和腾冲、新疆阿勒泰等地的高原避暑到内蒙古的呼伦贝尔、乌兰察布和阿尔山等地的草原避暑,与相对集中的冬季避寒游相比,我国夏季避暑目的地多种多样,为广大游客提供了类型多元、层次丰富的避暑选择。
“地理气候特征决定了我国适合夏季避暑的地方比冬季避寒更多,可以概括为‘上山下海入草’。”吴普表示,我国东北、山东半岛、西北和西南等地区以及一些大城市的周边小气候区域都有适宜发展避暑游的气候条件,山海、江河、湖泊、水库、森林、草原类型丰富,都可以发展避暑经济,行业前景广阔。
8月14日,首届“避暑消夏好去处”媒体推介会在江西萍乡武功山举行,并首次发布《2024中国避暑消夏好去处气象旅游研究报告》。会议同期还发布了2024年气候康养旅居地、首批“气候好产品”、首期“气象研学旅行营地”。
《2024中国避暑消夏好去处气象旅游研究报告》根据地域特点和气候特征,结合 30 年气象历史资料统计和 2024年气候预测,调研公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避暑需求,遴选了山地避暑旅游、森林避暑旅游、乡村避暑旅游、湖泊避暑旅游、滨海避暑旅游、观星避暑旅游、人文避暑旅游七大类别共 60 个“避暑消夏好去处”,并详细解读了七大类“避暑消夏好去处”的分布特点、气象指标,以及不同类别避暑地的出游关键词、推荐玩法。
报告指出,全球升温背景下,清凉正成为夏日的“稀缺资源”。游客选择避暑出游的比重持续上升、出游距离不断增大、人均消费总额整体上涨,避暑康养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成为新的行业“风口”。面对巨大的发展机遇,相关部门需要完善避暑旅游产业的顶层设计与政策规划,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重视技术服务和数据支持的支撑作用,将避暑旅游与康养、户外休闲、夜间经济等其他业态相结合,形成多业态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避暑经济的消费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避暑游经济旅居特征明显,但目前一些主打旅居的目的地开发建设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吴普指出,目前,很多地方“气候是优势、服务是短板”“好山好水好寂寞”不同程度存在,夏季气候舒适是首要条件,但是成为避暑胜地还需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足够丰富的服务配套以及舒适的旅游休闲度假生活区域和游玩项目。
“要针对时间自由且预算充裕的退休职工、拥有寒暑假的大中小学教师、更愿意用足带薪休假权的中青年职员等细分客群,进一步健全避暑产业链和生态圈,比方说推出避暑等为主题的气象研学旅行营地,它们是大自然里最生动的气象课堂,都具备独特的自然资源、气候资源及研学资源,丰富的场景、多样的玩法,能让学生们在旅行的过程中,深刻领略科学的深邃与广博,有‘研’又有趣。”吴普表示,可以广泛通过“避暑+研学”“避暑+康养”“避暑+农业”推动更多“凉资源”转换为“热经济”,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活力,把避暑经济培育成国民消费新热点,为全国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更加优质的体验。
助力避暑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
气候气象的经济价值有多大?著名的“德尔菲气象定律”这样说:如果你在气象信息上每投资1美元,便可以得到98美元的经济回报,投入产出比高达1∶98。经济学中的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空调指数等诸多指数均和气象变动相关,将气象服务融入不同的生产场景,往往可以让经济更成“气候”,避暑经济更是直接和气候气象“强相关”。
许小峰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极端高温天气事件日益增多,避暑经济热度不断攀升,已成为“夏日经济”新增长点。各地应积极打造气象经济品牌,将好的气象资源有效转化为旅游资源,让广大群众心之所向、身之所往、舒爽在身、清凉入心,助力“绿水青山”赋能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人民有追求更高质量美好生活的权利,更有保障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的权利,这是避暑经济发育的最深层支撑和最可靠的动能。避暑经济要合理利用山岳、湖泊、海洋、海岛、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以及当地的人文资源,更要系统研究和科学把握市场规律,特别是消费者的空间流向和消费特征。
“数据表明,受人流物流、基础设施、交通便利等因素影响,人口超过1000万、GDP超过1万亿元的特大城市的主城区周边200公里左右的山岳、海滨和湖泊更容易形成避暑康养度假地,二三线以下的城市辐射半径会明显收缩。希望规划部门和决策机构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一新型市场,进行科学规划,避免盲目投资,推动避暑经济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戴斌说。
吴普认为,避暑经济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息息相关,避暑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等方面意义重大、潜力巨大,同时也是协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的必要组成部分,要从战略层面审视,主动规划布局,通过构建避暑旅居产业生态圈、创新构建“候鸟”人才的柔性机制和平台、强化需求侧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气候资源保护利用等举措来进一步推动避暑经济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避暑经济的红利,让越来越多的地方受益于避暑产业发展。
(《中国报道》2024年9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