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系统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

发布时间:2024-09-10 15:46:53 来源:中国报道

文/戴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就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系统观念为指引,全面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使之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根本上说,它既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为目标,其本身也是一个在党的领导下,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国家和社会各领域高水平发展的过程。由此,对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决定了党的理论、实践创新的宏观建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意味着规模与速度、资源开发利用与效率效益、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发展与安全等方面必须得到更好的兼顾,“五位一体”发展格局必须得到更好的统筹协调,不同区域、行业、部门之间需要实现更积极的平衡,各领域的事业得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此,无论在理论创新还是实践创新上,党都必须有更宽阔的胸怀、更全面的视野、更具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和更强的宏观把控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对党的社会引领和群众动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全体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奋斗。培育和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使之转化为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各项事业的积极主动性,转化为全社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然而,近代以来深刻的社会转型、社会利益分化和利益群体多元化、各种不同社会思潮影响以及各种亚文化的浸染,使得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现实行为趋于多元。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达到较高水平之后出现经济增速放缓、民众安逸心理增多、消费畸形发展等教训也给中国提出警示,必须严密关注、积极正视并着力解决如何更好地凝聚民心、动员民力、广集民智这一紧迫性问题,才能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

当前内外部形势复杂,全面从严治党面临更多挑战与要求。从根本上说,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党对人民群众的引领和动员,都是党对初心、使命的践行过程,都有赖于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在100余年发展历程中,经受了来自各方面的考验,不断成长、壮大、成熟,在管党治党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伴随着党员结构变化、党在社会各领域的组织和影响方式的变化、党所面临的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形势和国际形势,党的自身建设水平必须进一步提升,从而更积极、更有智慧地应对当前的风险和压力,让人民群众更满意、更拥护、更支持,并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更好的国际形象。

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全面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本身的结构及形成过程,寻求促进其提升的基本思路。

从个体—社会层面来看,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是一种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强政治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能力及其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它呈现为一个由党员干部领导素质,到全体党员干部组织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到这种能力发挥作用并在国家和社会发展成就中体现为领导水平的过程。而从社会发展阶段层面来看,这种素质、能力在党领导人民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就呈现为长期执政能力。由此,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既有其结构性,也具有显著的过程性特征。随着党员干部的领导素质提升、党的领导水平日益提高,长期执政能力愈将得到彰显。

与此同时,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的过程—结构性,要求在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的建设中,不仅需要政治层面的体制机制支持,还需要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的支持。

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是建立在全体党员的个体政治心理和全党的政治心理基础之上的,心理机制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这一心理机制以全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认识为起点和前提,重点在于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强烈的担当精神为中心的社会责任感,以 “四个自信”为中心的政治和社会信念,敢于冲破思想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理论与实践变革的勇气,全党坚持“四个意识”并带领人民一道前进的高度社会凝聚力,以及抵御各种利益诱惑和错误思潮影响的政治定力。

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本质上是一种专业性实践能力。它需要在组织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在组织管理实践中得到检验、锻炼和发展,其提升需要有一个良性运行的社会机制。包括从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再到动员人民群众积极行动,需要政策和民意的社会传达机制;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党群和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群众路线的切实践行,需要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深化改革中新的实践探索,在相对宽松包容、支持创新的政策和舆论环境中更易实现,需要社会激励及容错纠偏机制;党员干部的权力行使、事务处理和日常作风等,既影响其领导行为,又影响党的整体形象,需要更广泛的社会成员的参与和监督评价机制;党员干部的领导素质还需要通过不同的组织管理事务和实践空间以锻炼,以增强其领导素质的社会适应性,等等。

党员干部的领导素质、领导能力提升是关键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系统提升的关键路径在于不断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具体层面而言,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归根结底是通过党员干部的领导素质,特别是其领导能力发挥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得以体现。

党员干部领导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不外乎两者: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前者强调间接经验对党员干部领导素质的促进作用,后者则强调党员干部的领导素质经由直接经验不断得到检验、校正和完善。基于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的结构、机制要求,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还需走出对“教育培训”的路径依赖,在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的同时,在组织管理实践中形成“全面学习—锻炼养成—考察考核”的一体化机制,这一体制的具体运行需要通过多种举措来实现。

通过“党的自我革命”意识的强化,促进全党形成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自觉。“党的自我革命”意识的强化,指在全体党员中强化对党的自我革命的意义和要求的认识,以及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只有对党的自我革命及其与社会革命关系的充分、正确认识,才能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原则进行充分认识和深刻把握,也才能保证其实践要求得到全面正确地执行。理论学习、党史学习和实践学习,都是强化“党的自我革命”意识的重要路径。

依靠有序流动的组织管理岗位锻炼来养成良好的改革心理品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需要形成历史主动精神和责任担当、坚定正确的政治和社会信念、高度的理论勇气和实践胆略、高超的社会动员和凝聚能力以及非凡的政治定力,这些心理因素只有通过复杂的领导行为实践才能真正实质性地养成。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有利于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从组织工作实践角度看,有序的实践岗位流动已经成为党员干部培养、提拔的程序化路径。而在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的意义上,这种制度安排的意义,更在于增强党员干部面对复杂多样的环境挑战时的社会适应性,提升其顶层设计和宏观把握能力。

对党员干部的领导行为考察和成果考核,形成标杆和示范,进而总体推进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的提升。领导行为是党的领导方式的具体体现、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党员干部的领导行为,本质上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主动性能力,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将理论全面准确地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才是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的关键。无论对拟任党员干部的考察,还是对在任党员干部的考核,都需要强化其领导行为本身。只有突出对领导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考察考核,才能真正选拔出一心为民、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才能杜绝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尤其需要重视的是,要在考察考核过程中发现、倡导出色的领导行为,以此汇聚成为示范性的领导方式,为长期执政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提升提供良好的政治生态。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主要是主动作为的能力,但也内在地包含“不作为”性质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抵御错误思想观念和行为惯习侵蚀的拒腐防变能力,既是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的一部分,又为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提升营造良好环境所必需。只有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才能使全体党员干部经受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面临的各种风险和考验,使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经受住人民群众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长足提升。

作者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河海大学基地研究员

(《中国报道》2024年9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