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建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维护国家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是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的战略之举。当前,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交织演变,世界范围内局部冲突的“明火”和国家间战略博弈的“暗流”并存,我国国家安全的外部环境仍面临着复杂挑战。要正视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全面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牢固的安全保障。
科学认识和评判国家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安全隐患易发、风险挑战因素凸显的严峻时期,正所谓“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发展道路上的各种安全风险,以高度的危机意识提前谋划防范化解危机挑战的有效举措,才能不断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滞缓或打断。
国家安全的“新变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因素。当前,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国家安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和政治领域,而是扩展到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生态环境、网络空间等多个领域,包含了太空、深海、极地、数据、生物、人工智能等非传统安全因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这种扩展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国家安全的外延扩大,意味着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需要更加全面和系统的应对策略。
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面临着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经过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群众安全需求更趋强烈更加多元,对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环境安全等涉及人民美好生活的国家安全因素有了更高要求。这需要我们敢于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回应人民对国家安全的新期待,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军事革命提出了新的安全问题。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技术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进行融合和深化,标志着科学发展进入新的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同时,科技领域风险极易向其他领域渗透、传导、放大,科技革命带来了新的国家安全挑战。例如,人工智能、脑科学技术等在西方国家的军事化、武器化应用带来了新的军事安全挑战;大数据、云计算等对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带来极大挑战;区块链、先进算法等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应用对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造成新的风险;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技术也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安全威胁和伦理争议,对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安全产生一定影响。
矛盾叠加的国际格局和多点频发的地区冲突干扰着国家安全的外部环境。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是我国国家安全外部风险的重要来源。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正面临深刻调整,人类面临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同时,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这些都为国家安全带来了外部挑战。这其中,地区冲突的频发成为国家安全外部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例如,俄乌冲突的局势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俄、中欧、中乌关系的方向,外部势力借俄乌冲突攻击抹黑中国的外交政策,企图将中国绑上战车;东南亚国家、中亚国家等我国重要邻国政局动荡,干扰着我国的对外关系政策,甚至影响边境地区安全等。
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
为了应对和防范上述国家安全的风险挑战,必须准确全面地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以可靠的国家安全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行稳致远。从党的二十大提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国家安全的新定位进一步明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高度重视;从党的二十大就“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行专章部署,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围绕这一战略命题提出“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等重大改革举措,国家安全工作的新任务进一步拓展,为新征程上国家安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领会思想要义,落实主要任务。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关键在“总体”:强调“大安全理念”,涵盖诸多领域;强调“系统思维和方法”,注重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强调安全和发展同样重要;强调打总体战,形成强大合力。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被确立为国家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百年奋斗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当前,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要聚焦重大突出风险,全力开展反颠覆、反霸权、反分裂、反恐怖、反间谍斗争,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要增强忧患意识,把准政治方向。深刻认识维护国家安全是“国之大者”,以高度的忧患意识和政治责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战略部署,首次从“民族复兴的根基”高度阐述国家安全,把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角度明确了国家安全的重要地位,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安全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把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面做好国家安全各项工作。
要强化系统思维,把握重大问题。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关键在于“总体”,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是系统工程,国家安全工作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科技、网络、生态等各个领域,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复杂系统工程。同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把握当前考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切实维护政治安全,坚定维护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牢牢守住军事安全,我们党鲜明提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明确人民军队新时代使命任务。全面加强金融安全监管,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深入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推动我国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不断迈进。
不断加强维护国家安全的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专章形式,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围绕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改革部署,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重点举措,为我们做好工作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国家安全工作力量的战略布局。国家安全体系是国家安全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面对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系统性、全局性风险,要统筹专业性与综合性、规定性与自主性、稳定性与灵活性,推动职能型机构专业管理与赋能型机构综合协调相互补充,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的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完善国家安全力量布局,借鉴集高效能治理、弹性治理和共同治理于一体的敏捷治理理念,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
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公共安全治理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事关千家万户幸福安宁。人民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的第一要义,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价值。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不断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公共安全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护人民的生命权和财产权,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安全治理的效能和水平。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社会治理需要解决的现实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经济社会领域发展不平衡,民生建设存在短板,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利益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要通过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社会风险防控机制、维护社会生产安全、保障群众生活安全等有效措施,形成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强大合力,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以国家安全建设促进国际安全。当前,涉外安全在国家安全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当今世界仍不太平,国际热点此起彼伏,地区争端、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卫生健康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人类社会面临的和平赤字、安全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加强全球安全治理刻不容缓。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积极践行全球安全倡议,高站位、高标准谋划推进涉外国家安全工作,努力创造于我有利的国际环境,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建立健全周边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海外利益和投资风险预警、防控、保护体制机制,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推进国际共同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作者为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报道》2024年9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