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从“一五”计划、“三线建设”奠定发展家底,到改革开放实现生产力大解放,到建区后的转型发展之路,再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华区始终与时代同发展、与祖国共前行、与成都同步调。如今的成华区作为成都的“东大门”、成渝相向发展的“桥头堡”,是成都市主城区土地面积最大的城区,门户枢纽地位突出、科教文旅资源富集、发展空间潜力无限,“成华声音”越发响亮,国际朋友圈不断壮大,区域显示度、美誉度持续提升。
漫步在成华区街道,老式建筑与高楼大厦交相辉映,历史遗迹与当代文明相得益彰,古老城市焕发着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建设路文创、美食街游人如潮、香飘四溢;曾经的东郊工业遗址成为全国知名的创意园区;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绿意盎然,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们深受游客喜爱;自然博物馆充满高科技的互动体验演绎着自然界的神奇与魅力;西部第一、全国第五的天府熊猫塔独具成都特色……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生活展现,商业与文旅融合,一张张新名片不仅展示着这座城区新旧交融的独特风貌,也记录着新中国成立后一个老牌工业基地蜕变为全新“工业强区”、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经济城区的璀璨历程。
溯本求源,辉煌发展的东郊工业区
成华这个被誉为“主城之光”的区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写满了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始,国家“一五”计划将成都确定为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八大工业城市之一,并将成都东郊确定为全国三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这里陆续建成红光、成电、锦电、前锋、420等一批重点企业和单位,改变了成都“马路不平、电灯不明”,工业只有“三根半烟囱”的历史状态,奠定了成都市现代工业化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在成都蓬勃开展,大批企业在这里破土动工,东郊成为工业集中开发的热土,2000人以上工业企业就多达16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荒芜的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工业重地。改革开放后,东郊工业区持续提升发展、生产档次相应提高,不仅能够批量生产汽车、机械成套设备、量刃具、基础化工原料、抗菌素等上百个现代工业产品,电缆产量、光学玻璃产量位居国内城市前列,双燕冰箱、峨眉牌自行车等“成都造”产品畅销国内、轰动一时。东郊工业区工业产值最高时期占据了成都市的“半壁江山”。
一时间,东郊成为成都市“当红”工业基地,书写了一段从起步到辉煌的工业发展历程,如今的成华区即脱胎于此。
蜕变重生,焕发无限生机的文创高地
新世纪以来,成华区紧紧抓住成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惠民工程”等重大战略机遇,全力推进城市“腾空间”、产业“优结构”、功能“补短板”、环境“提品质”,有力改变建区之初“大工厂带大农村”的老格局。曾经的东郊工业区摇身变为成华的新名片——文创产业。老工业基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极具人文魅力、充满生机活力和无限创意的新东郊。
2011年9月,在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正式开园运营。2012年11月,公园正式更名为东郊记忆。2019年7月,正式挂牌“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如今,东郊记忆艺术区已经成为最具成都工业艺术的文旅地标,是成都市规划布局的市级产业功能区,也是成都市文创产业主要承载地之一。
依托成华区独有的工业遗存优势,东郊记忆以“形态更新、业态育新、文态塑新、生态焕新”模式推进工业遗存活化,引入顶级文创园区专业运营商,探索国有文化园区市场化运营路径,成为国内工业遗存保护利用的标杆项目。
2019年以来,东郊记忆艺术区先后获得“改革开放40年·中国开放发展最具活力园区”“国际化营商环境十佳创新产业园区”“四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成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文商旅融合发展活力区”“四川100网红打卡地”“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产业园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最具投资价值产业承载地”等荣誉。2023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到东郊记忆园区实地调研,并给予充分肯定。
除此之外,成华区18处工业遗存占地55万平方米,这在成都市内占据领先地位。依托工业遗存发展起来的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完美世界、萌想星球107文创园、CEC784·万谷智慧产业园、中车科技园等特色园区在成华区均实现了不同产业的差异化融合发展。
加快塑造文旅品牌,聚焦打造工业文明IP,统筹推进工业遗产保护性再造、产业化改造、景区化营造,成华区已将成都工业遗存打造成集历史、文化、艺术、商业于一体的多元产业园区,不仅承载着成都东郊的工业记忆,更成为成都乃至全国的文化创业产业高地。成都工业“老大哥”让世界见识了老树发新芽。
扶摇直上,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经济
进入新时代,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科技和产业发展由“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的重点任务。成华区紧跟国家与城市发展战略,加速崛起,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成华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链已聚集龙头企业12家、上下游配套企业109家,2023年营业收入123亿元。建设路金融商务总部发展区依托成都智慧油服产业基地,通过大市场、大合作、大活动全力推进大总部、大集群、大生态建设,实现大集聚、大融合、大跨越,能源总部企业集聚集群发展态势明显,已初步构建起以能源为核心、以合作为基础、以服务为纽带的智慧能源产业生态圈。天府国际动漫城项目努力打造集产业城、娱乐城、生活城于一体的全国首创动漫主题产商旅教无界融合中心。
一个致力于打造集数字、智能、共享、绿色经济、文创产业、枢纽经济、商旅体验等多元产业无界融合发展的新成华已启航,奋楫扬帆正当时。
(《中国报道》2024年10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