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报道》记者 李英菁
“目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近日,《中国报道》记者来到位于新疆“百里风区”的哈密十三间房,正如千年前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下的评语,辽阔的戈壁滩一望无际,除了石头、沙子和尘土,这里什么都没有。
十三间房的南侧是古丝绸之路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大海道,从汉至唐,商队、军队、僧侣穿行其间。这里地处戈壁荒漠,地势低洼,表面缺少植被,气温又特别高,而北侧的东天山海拔高、气温低,巨大的气压差使这里形成了强大的气流,加上山口处强烈的“狭管效应”,这里每年有200多天风速可达8级以上,形成了著名的“百里风区”。
大风带起狂沙,不断打磨沿途裸露的砂土岩层,形成了壮丽的雅丹地貌,魔鬼城、鸣沙山都坐落于此。这是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却也是哈密的“风光”宝库,终年烈日、狂风不断,这片曾让玄奘五天四夜滴水未进的土地,如今却因同样的特点成为能源的“绿洲”。
戈壁上的能源“绿洲”
哈密拥有全疆九大风区中的三分之一——十三间房风区、三塘湖—淖毛湖风区以及东南部风区,风区总面积5.16万平方公里,占全疆的66.3%,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 3.03 亿千瓦。年日照时数3170—3380小时,是全国日照时数最充裕的地区之一,太阳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2.6万亿千瓦,资源可开发量达49.38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达32.09亿千瓦。
根据国家发改委《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发改基础〔2022〕195 号),“十五五”期间全国将规划 4.55 亿千瓦的沙戈荒基地。
今年6月20日,由中船泰巽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哈密十三间房百万千瓦风储一体化项目全容量并网。中船风电风场运营中心副主任李帅告诉记者,该项目由150台百米高的风电机组组成,每天满发发电可达2400万千瓦时,配套储能电站一次充放电达120万千瓦时,可同时满足80万户居民一天用电。据初步测算,自风场全容量并网以来,减少弃风率达10%,有力发挥了移峰填谷作用。项目预计每年可贡献清洁能源约30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碳排放量约280万吨。
围绕国家重要战略的实施,全面推动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哈密全市已并网电力总装机 2817.65 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达 68.2%,规模居全疆第一,被确定为以千万千瓦级风电、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示范基地为主的国家级综合能源基地。
目前,哈密的风能和光能发电量可以占到全国“风光发电”总量的6%,但已开发量仍不及资源量的1%。海量的“风光”资源正成为哈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凭借丰富的风能和光能资源,哈密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在全国能源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持续发展,哈密的“风光”资源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风光”资源成为哈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动机”
走进哈密市伊吾县工业园区,一辆辆重型卡车正排队驶离矿区,新疆汇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申新能源”)今年投用的10辆氢能重卡就在其中。
总投资1.5亿元,采用“新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储氢+加氢站+运氢+用氢”为一体的技术方案,汇申新能源的绿电制氢及氢能一体化示范项目自今年3月正式投产。
在距离加氢站2公里处,一台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正在工作。其产生的电力将进入局域电网,用于电解水制氢。汇申新能源副总经理徐海涛介绍,该加氢站已安全稳定运行5个月,制氢加氢能力可达到每天2吨,满足60辆氢能重卡使用需求。
“新疆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但风电、光电不易储存,现在我们通过电解水制氢的方式,就能有效地将风光资源转化为便于存储的氢燃料。”徐海涛说。
作为首批新疆氢能产业示范区,目前,哈密市已建成制加氢一体站2座,投运氢燃料重卡35辆、氢燃料公交车7辆,初步构建了氢能交通应用场景。
到2025年底前,哈密计划投运氢能重卡2500辆以上,并持续推动燃料电池系统、电堆、氢瓶等氢燃料车辆核心装备制造产业落地壮大。
依托风光资源优势,哈密正加快建设绿色产业体系和高新区绿色低碳园区,形成“风电(光伏)—储能—绿氢(绿醇)”多能融合产业生态。风电、光伏、储能等相关配套的装备制造业成为哈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
目前,哈密已具备年产2000万千瓦风机整装机配套风电设备生产加工能力,三一重工、中车能源等近20家国内风电行业领军企业在这里建厂投产,风电设备各类零部件本地制造比例达到70%以上,成为全国第六大和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在光伏和储能方面,清电硅业年产10GW单晶硅,未来“双碳”年产3GW HJT光伏电池,中铁建光伏支架、风帆储能等项目顺利建设,实现了光伏、储能装备制造业“零的突破”。
除了新能源资源富集,哈密的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为推动当地新材料及先进制造技术与绿电消纳相融合,哈密正全力打造以钛基产业、镁基产业和硅基产业为主体的300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2023年,哈密市已建成集钛矿、海绵钛、钛材等于一体的全钛产业链,海绵钛和钛材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国家钒钛产业联盟发起城市并成功举办钛产业高质量发展暨民品钛企业联合座谈会。同时,哈密也是全疆唯一具有金属镁产业的地州市,工业硅产能达到年产6万吨,新材料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在清电硅业的生产车间,记者见到了担任质量班长的努尔买买提·哈尔逊,这名27岁的维吾尔族小伙从青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后,选择回到父母身边。
据了解,仅清电硅业一家公司在哈密的厂区就带动了当地千人规模的就业。随着新能源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未来必将有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哈密,牵引青年人才来疆、返疆。
(《中国报道》2024年10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