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江西师范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报告》。
文物是人类历史的见证和文明传承的瑰宝。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星罗棋布,承载着中华文明,延续着千年文脉,连绵不断地塑造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革命文物作为近代以来民族奋斗的历史见证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以来,革命文物工作阔步迈入开拓进取、奋发前行的历史新阶段。其中,革命文物作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在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让革命文物焕发光彩,让红色基因永续传承,各地展开了积极探索,大力推进文物合理利用,有效盘活文物资源,加快要素集聚,推动革命文化相关产业发展,拓宽革命文物利用新领域,切实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现阶段,以政府单一主体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传统模式,在城市更新背景下面临实施难度大、带动性有限的困境,需要以政策赋能、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强化革命文物与周边空间的复合化利用。为此,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并积累了不少经验。作为革命文物、文化资源集中的地区,北京西城区率先出台了《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提供了政策层面的制度保障。[例如,京华印书局作为中国书店出版社办公场所的同时,通过对建筑的复合利用,将一层作为咖啡厅进行社会化经营并对外开放,实现革命文化展示、权属单位运营、社会居民受益的多方共赢。陕西各级文物行政部门鼓励革命文物在符合保护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活化利用,例如延安新闻纪念馆等革命旧址将部分窑洞类革命文物作为革命传统研学学员宿舍,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将部分建筑作为青年旅行社,在延续文物原有功能的同时,达到保护和利用相互促进的目的。江西始终坚持革命遗址保护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充分发挥革命遗址惠及民生的作用。如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旧址,既有专题陈列展览,又布置了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和老年人活动室等多个场所,解决了贡江镇社区文化活动场地问题。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