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廖博闻
当前,中马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马来西亚是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一批国家,“两国双园”亦成为中马合作乃至“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的旗舰项目,通过中马的互相投资、共同招商、协调管理、优势互补,来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与国际贸易发展,打造中国第四代产业园区,并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提供模范作用。
“两国双园”,缘起何处?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中亚和东南亚国家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马来西亚率先响应、积极参加,为双方特别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的互利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同年,中马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李克强总理专门指出,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和两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将钦州产业园、关丹产业园和马六甲临海产业园区作为大力开展产能合作的平台;希望尽早启动中国—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合作;同时,鼓励并欢迎中国企业扩大对马投资,并对两国地方经济合作表示支持。
就此,中国与马来西亚于2013年10月提出构建中国——马来西亚“两国双园”(简称“两国双园”)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模式。中马“两国双园”模式,即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建立中马钦州产业园、在马来西亚彭亨州关丹市建立马中关丹产业园,“两国双园”共同构成“姐妹园”。早在2011年4月,两国总理对在广西钦州共同建立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一事达成一致。2012年4月1日,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开园仪式上,两国总理对在马来西亚关丹设立钦州产业园“姐妹园”——“马中关丹产业园”一事进行探讨。2013年2月5日在马来西亚关丹,“马中关丹产业园区”正式举行启动仪式,随后每年由联合合作理事会分别在中国北京、马来西亚吉隆坡定期召开理事会会议,探讨两园发展方向、政策支持和协调共进等工作,推动“两国双园”发展。
“两国双园”是在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1992年)、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2007年)后,中外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的第三个园区,也是马来西亚首个国家级产业园。相比之前的两个产业园区,中马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两国双园”模式成立的基础,马来西亚有高质量的榴莲、红毛丹等热带水果,品质上层的燕窝,世界先进健全的清真食品产业、棕榈油产品和医疗器械技术;中国则拥有相对领先的技术与拓展市场的需求,通过中马的互相投资、共同招商、协调管理、优势互补来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与国际贸易发展,打造中国第四代产业园区,并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提供模范作用。
扬帆起航,“钦州速度”
“双园”之中,位于中国广西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在广西的对外合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马钦州产业园位于钦州市钦南区犀牛脚镇,园区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产业园区计划将先进制造基地、合作交流窗口、文化生态新城、信息智慧走廊合为一体,覆盖食品加工、生物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自开园以来,凭借优惠政策、政府支持等优势,钦州产业园区便以“钦州速度”闻名业内。
2016年,“三年打基础”阶段基本完成后,中马钦州产业园加快推进产城项目,步入“五年见成效”阶段,截至2018年初,园区招商引资共引进和在谈的产城项目91项,总投资883亿元,达产后预计年总产值1351亿元。预计2020年完成一期建设,二三期大约会在2020以后发展。
园区产业配套方面,加工贸易园基本完工,互联网创教空间、燕窝加工贸易基地、中马国际科技园、智慧产业园还未完工,创业设计园、清真食品产业园、教育装备产业基地已开工建设。城市配套方面,青年公寓和农民安居房已经投入使用,国际中学、中马第一小学、消防站、派出所等设施还在建设当中。随着国际医疗服务业集聚区、星级酒店、孔雀湾公园等一系列产业和城市项目先后启动建设,有望将产业园建成一座新的产业新城。
2017年3月,马来西亚对华特使兼马中商务理事会主席丹斯里黄家定赴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访问时,就称赞中马“两国双园”是“一带一路”倡议最具体的合作例子和实际行动,马方将会借助马来西亚全国总商会、马来西亚种话总商会等更多力量,助力双边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同时加强与钦州市的合作,让更多更好企业引进“两国双园”。针对园区开园五年来,从“三年打基础”推进到“五年见成效”阶段的高速发展,黄家定称赞钦州园区的“钦州速度”,极大地推动了双方在数字经济、跨境商务、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
“钦州速度”的成功离不开园区管委会人员的努力。2017年7月,笔者到访园区时,时任中马钦州园区经济发展局经贸科技主管何当介绍:刚到园区的时候,发现园区还只是布满山丘的一片蛮地,启动区的路网还没有完全建成,绿化工程几乎为零;吃饭时在工地边上的活动板房,午休只能趴在办公室的桌子上,下班外出只有单位大巴;而且那时,只有两家企业入园开工建设。
不过何当说道,现在园区已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作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项目,它的配套措施均已建成,入园企业越来越多,同时园区还构建了资本导向的发展模式,搭建了TFM产业发展平台。
何当认为,正是因为上有“一带一路”,下有各级政府的支持,他们又都卯足了劲想把这个园区建设好,所以园区才能够发展的那么快,他对自己能参与其中感到无比自豪。
对广西来说,中马“两国双园”不仅是广西深化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也是广西打造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园区和深化改革创新先行区,以及加快建设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载体,对进一步提高广西的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广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谭秀红接受采访时表示:将“两国双园”纳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上的重要项目来规划和建设,依托两园夯实“一带一路”合作基础,编织起“一带一路”的合作纽带,有利于广西构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门户和枢纽,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务实推进。
多重优势,助力发展
钦州产业园区能够短期内高效实现多方面“从无到有”,离不开其在区位、市场、政策等方面的优势。
区位上,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位于钦州市南部,濒临北部湾,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港口集疏运条件便利,处于中国—东盟自贸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等多个区域合作的交汇点,是连接以上区域的重要通道与合作平台。
此外,钦州园区毗邻中国沿海重要港口钦州港,钦州港三面环山,港湾内水域宽阔,水深浪小,具有淤积少、潮差大的特点,是天然的深水良港,现年吞吐能力达亿吨以上,未来规划吞吐能力5亿吨以上。钦州港已经形成覆盖东南亚港口、中东、非洲和欧美各主要港口的远洋直达航线网络,是中国中南、西南与东南亚各国贸易往来最便捷的港口。
政策上,除去产业园本身的优势,两国政府给予投资者特殊的奖励办法、优惠政策以及财政奖励,吸引外资进驻产业园。钦州产业园享受广西壮族自治区专门的政策扶持与高效服务,特别在重大产业布局、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此外,竞争力较强与发展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享有“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的特别优惠。
市场方面,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处于快速发展时期,1991年至2015年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每年以18.5%的速度增长,于2015年达到4721.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额的11.9%,预计2020年将达到1万亿美元。随着东盟贸易区的迅速发展,经济影响力增长迅速,总人口逾6.01亿,整体GDP逾24,000亿美元,在过去10年以约5%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在过去数年中经济放缓,东盟经济则保持蓬勃发展。此外,东盟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拥有质高价低的原料,同时对高科技、高技术产品需求较大。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材料及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是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生物医药、棕榈产品提取材料、智能电子仪器等高科技产品,有望弥补东盟市场的空白。而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面向东盟6亿人口大市场,国内可覆盖中南、西南地区5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国外则可以直达东盟各国,连接中东、东欧,在产业合作、人文交流、市场开发等方面发展前景广阔。
据产业园区招商负责人吴冰峰介绍,目前的入园企业大多都计划往东盟发展,部分面向国内,比如鑫德利公司,它的目标就是欧洲。对此,他解释说:一方面,园区离钦州港近,另一方面鑫德利在深圳的母公司也不远,能够做到上下承接,另外就是园区的优惠政策也有很大吸引力。更重要的一点是,园区未来会是一座城,工人可以在这里生活,而如果在保税港附近发展,可能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
对于受关注度颇高的环境问题,吴冰峰解释称:大部分企业的污染非常小,像港青油脂现在会产生一些“异味”,那是豆油的味道,在北方常见、南方少见,其实是很正常的。现在园区基本不会布局产生污染的企业,如果要布局重工业的话,园区早就布满了,我们也在筛选,会优先考虑科技含量高的企业。
除此之外,钦州产业园区发展采取产城融合的模式,开展园区内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把企业生产之外有共性的问题集约化解决,为重点产业进行针对性生产配套;集中配套食堂、职工公寓及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避免出现企业建成投产后员工无处居住的问题,集中安置因征地而失地的农民,修建安置房,通过园区产生的新就业岗位带动失地农民再就业,连同带动当地发展。
中马粮油,“加油”合作
中马粮油加工项目是一家建设集棕榈、油、调和油精炼于一体的粮油加工工厂,坐落于钦州市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由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独资创办,项目于2013年7月投资建设,是钦州产业园最早入驻、最早投产的一批企业,对推动中马产能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意义。
据港青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波介绍,钦州园区设立之初,还没有其他企业确定入驻,但钦州港、钦州园的接连设立使得港务集团在在船运、码头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加上此前港务集团在成立港青公司以前就在粮油行业涉足已久,投资过四川自贡油脂项目,有一定的经验。港务集团认为粮油行业在中国是一个潜力很大的产业,加上园区成立后港务集团想尽快拉动产业发展,基于对粮油行业的熟悉,港务集团决定投资钦州产业园区的中马粮油加工项目并成立了港青油脂有限公司。
根据相关优惠政策,港青油脂也从中得到较大的优惠与支持。包括一系列土地低价的优惠和税收优惠,比如地税等部分全额返还,不过周波认为,其中“最主要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园区为我们港青公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供了很大支持,效果也很明显。你们也可以看到公司一期项目约 273 米的建设用地已经基本建设完成,公司也已经开场投产,是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首家建成投产的项目,也实现了年加工油料 150 万吨的目标。”不可否认,钦州园区管委会对基础设施、水电、安保等方面的努力,让入园企业“安心入驻”。
周波补充说,目前公司主要进行大豆加工和棕榈油加工的业务。市场还是主要面向国内,没有出口到国外,所以现阶段还是以进口为主。公司进口国外原材料进行加工,加工后产品销售范围是西南地区,销售渠道相对顺畅。与马来西亚方面,双方已经进行了多次沟通,由于对接的主要是华人,周波也表示“大家文化、语言基本相通,沟通、合作起来还是很方便的”。
马来西亚作为热带国家棕榈林面积十分广阔,是世界第二大棕榈出口国,其棕油产量90%用作出口,大马政府于2010年10月启动十年经济转型计划,将棕油产业列为12项关键经济领域(NKEA)之一。据介绍,公司目前还没有正式投产棕榈油的项目,也还没有从马来西亚进口棕榈油,和马来西亚的棕榈油合作只是一个意向,并没有成型。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的棕榈油市场接受度还不是很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还不习惯棕榈油;加上棕榈油的凝固点很高,在北方地区的冬天棕榈油就会凝固成固体,食用上不是很方便。而国外的棕榈油产品虽然有市场,可是出口成本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虽然生产线和机器都已经建设好了,但是还在等待比较好的时机。从宏观上来看,国内近两年的油脂市场不太好,行业价格一路下滑,港青油脂还在等待国内油脂产业价格上涨的好时机。
对此,马来西亚特别事务局智囊成员Rich Seng Shin Too认为,中资需要敢于脱离较为熟悉的国内市场,有“走出去”的勇气与决心。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中国企业更为熟悉的市场环境,但国际市场拥有不同的市场规则,中国国内也面临产品过剩的问题,应当看到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是时代所需,中国企业需要培养国际眼光,注重品牌影响力与品牌战略,而非注重短期利益,寄希望于短期收回成本并盈利。
长远来看,随着人们对棕榈油认识的不断加深、各国对棕油进口管制政策的日益开放、市场对棕油的需求的不断增强,棕榈油价格或许将能在波动中上涨。若中资企业能借着“两国双园”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良好趋势,利用双园的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落实搭建中马粮油加工合作项目,增加科技投入,引入先进技术与管理系统,棕榈油方面的合作或将为企业带了可观的收益。
近年来,中马“两国双园”愈发成为中国企业与投资者以为进行海外投资、继而进军东盟市场的“第一站”,而对于打算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而言,中马“两国双园”则担当“着力点”的角色。广西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总裁翁忠义认为,“两国双园”是促进中国产品步入海外市场的载体,同时马来西亚及东盟国家的清真食品、燕窝等深加工产业属于优势产业,是园区招商引资、吸引入驻的重要目标,入驻企业同时还享受土地、财政、金融、税收、人才等方面的多项优惠政策。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建设加快,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中马经济、文化、军事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中马“两国双园”也将迈入大机遇与大挑战并存的新阶段。适逢两国政府大力支持、多项政策优惠对接,“两国双园”在不断“抓速度”、“抓质量”的同时,需要跟中国在马、在东盟的其他项目进行对接,更需要重视经济合作外的文化、语言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马来西亚“两国双园”的合作机制正日益走向成熟,发展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但厂房建设、招商引资、港口扩建等项目还在建设之中,园区的发展模式有待后续观察和进一步研究。总的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两国双园”的未来前景,一片良好。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