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编审 | 赵珺、林崇珍、张利娟
执行 | 《中国报道》编辑部
在时代发展的宏大版图中,海洋经济正成为熠熠生辉的关键篇章。
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到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这片广袤无垠的蓝色领域,正承载着国家发展的新希望,开启波澜壮阔的新征程。
2025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海洋经济顶住压力,生产总值达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
海洋服务业是撑起海洋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海洋服务业以59.6%的海洋生产总值占比成为带动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海洋制造业可谓蓝色经济的“钢铁脊梁”。2025年上半年,中国海工装备建造持续向全球市场进军,以64.6%的国际新接订单占比稳居世界第一。传统造船业也不负众望,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伴随政策红利的释放,新兴产业也实现了多点突破,为蓝色经济注入新动能。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聚能起势,海洋资源开发也走向深远海、走向立体,深海科技从科研探索向产业化加速推进。
在这片孕育了生命的蔚蓝里,开发始终与保护共生。碧海银滩间,人海和谐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岸海域83.7%的优良水质,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连续4年消除“不健康”状态,见证着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点滴努力。
海洋时代的大幕已然拉开。当越来越多的人踏上邮轮逐浪、走向远海探秘、潜入深海寻踪,万亿级蓝色经济的澎湃浪潮,正载着我们驶向更辽阔的未来。
(《中国报道》2025年8月刊)
策划、编审 | 赵珺、王汉平、张利娟
执行 | 《中国报道》编辑部
当清晨的哀牢山还笼罩在薄雾之中,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滇南中重稀土找矿项目成员已于山间、丛林、河谷中穿行,探索着每一寸土地。
在裹挟着白色稀土矿的样本被运回实验室后,12000件岩石样品、6800个水系沉积物点位数据汇集而成的滇南地区醒目的红色色斑,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图再次镌刻下崭新的坐标。
2024年,云南红河地区超大规模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横空出世,47万吨关键稀土元素储量的震撼数据,不仅打破了自1969年江西首现同类矿床后的沉寂,更将中国稀土勘探百年征程推向全新高度。
从“工业调味品”“工业维生素”蜕变成为“工业粮食”“工业黄金”,稀土已经深度嵌入人工智能、新能源、国防科技等尖端领域。云南红河地区稀土矿的发现令全球瞩目,全网数亿次阅读量背后,是世界对稀土这一战略矿产资源的高度关注。
回溯历史长河,从内蒙古白云鄂博的首次证实,到江西龙南足洞的突破性发现,再到云南红河的战略储备升级,三代地质人以脚步为尺丈量国土,用汗水和智慧穿透地层,将中国稀土勘探的辉煌成果绘入世界版图。这不仅是中国地质人代代传承的见证,更是中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转型提供支持的有力证明,让人类得以从微观视角重新审视地球亿万年的沧桑变迁。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积极发起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研制中国主导的地矿领域国际标准,助力中国技术、服务、产品、方案“走出去”,为国际社会治理及全球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报道》2025年7月刊)
策划、编审 | 赵珺、张利娟
执行 | 《中国报道》编辑部
当地时间4月2日下午,美国白宫发表声明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将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10%的“基准关税”。此外,将对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征收个性化的更高“对等关税”。声明还称,特朗普拥有“修改权限”,可以视情况提高或者降低关税。
美国滥施关税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秩序稳定,是典型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经济霸凌行径。对此,中国挺身而出,果断采取有力的反制措施,并积极利用联合国等多边平台联合其他国家发出正义之声。中国的立场行动,不只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正当发展权益,也是为了维护包括广大中小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更是为了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外部冲击改变不了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的基本面,也改变不了中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稳固趋势。中国有能力、有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而历史和事实证明,美方提高关税解决不了自身问题,反而引发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推高美国通胀压力,削弱美国产业基础,加大美国经济衰退风险,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5月7日宣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受邀将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举行会谈。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接触会谈,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开放姿态。
当地时间5月12日,双方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中美达成阶段性协议,取得诸多实质性成果,为全球贸易秩序注入了稳定性与可预期性。但不可忽视的是,中美关税战无“速胜”捷径,需做好长期应对准备。
(《中国报道》2025年6月刊)
策划、编审 | 赵珺、张利娟
执行 | 《中国报道》编辑部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这些标准主要聚焦民生关切和产业发展需求,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规范从过程到产品各环节,保护从一般到特殊人群,为消费者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本次公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明确禁止“不添加”“零添加”等误导性宣传,纠正公众对食品添加剂污名化认知,倒逼产业升级;增加数字标签的标示要求,有效实现食品标签信息“可听”“可播”“可放大”等功能,切实提升消费者阅读标签的体验感和企业通过标签传递食品相关信息的效力。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以促进营养健康、维护消费者权益为目标,优化了营养标签标示要求。比如,将营养标签强制标示内容从“1+4”扩展到“1+6”,新增糖和饱和脂肪,并标注“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警示语,直面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落实《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响应国家慢性病防控要求。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发布的1660项国家标准已覆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形成了“通用标准+产品标准+生产经营规范+检验方法”四大类衔接体系,构建了全球领先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推动全民营养健康升级。
可以看到,我国食品安全与全民营养健康治理体系迈入新阶段,消费环境更加公平,实现从“保安全”向“保健康”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报道》2025年5月刊)
策划、编审 | 赵珺、张利娟
执行 | 《中国报道》编辑部
“一带一路”让东方古国与西方文明的摇篮再度结缘,一场跨越时空的科技对话也随之悄然发生。
雅典卫城博物馆内的女像柱在多波长激光照射下,逐渐剥离岁月侵蚀,焕然一新;中国紫禁城历尽沧桑的汉白玉借助科技之光,也焕发出最美容颜。
2020年,故宫博物院和希腊电子结构与激光研究所(IESL)联合申请的“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中希两国的顶尖学者携手探索科技新手段,诊断文物内外“病症”,消除岁月侵蚀,让文物“驻颜”“新生”。
这些技术成果不仅赋能文物保护,更成为文明互鉴的实证。那些久远的历史细节和对话的传统——乾隆定制珐琅壶上的西洋工匠戳记、古蜀国青铜器上的芯骨、新疆烽燧遗址的织锦染料……无一不映照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共生。
1925年,故宫从皇家居所转变为服务大众的博物院。百年过去,这座见证600多年历史沧桑、馆藏百万件珍贵文物的文明殿堂,正以更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对话。
(《中国报道》2025年4月刊)
策划、编审 | 赵珺、张利娟
执行 | 《中国报道》编辑部
继人工智能大模型后,“具身智能”成为当前科技界的新热点,被认为是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中的重点方向,将在未来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全球科技巨头和初创企业纷纷布局,资本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与传统人工智能不同,具身智能系统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实时交互,在三维空间中构建动态认知模型。这种革命性的理念让机器获得信息更加丰富的“身体感知”,使它们可以在失衡的瞬间更加快速地调整身体重心、可以通过触觉反馈完成更加精密的装配、可以通过学习人类动作生成自己的操作策略,完成与环境的实时反馈作业。当机械拥有了“具身”能力,人工智能终于跨越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像人类一样,可以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这个世界。
这背后是人类十年磨一剑的技术积累,是信息更加真实的环境感知、决策制定和实时运动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结果。随着多个领域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不仅会出现在工厂、仓库、医院、学校等工作场所,也终将走入我们的家庭,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的帮手乃至“伴侣”。
具身智能机器人在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复杂性和自主性也可能引发多方面的安全隐患。确保机器人的安全可控,是另一个重要的伦理考量。
无论如何,我们终将在具身智能的浪潮之中迎向人类的未来。
(《中国报道》2025年3月刊)
策划、编审 | 赵珺、张利娟
执行 | 《中国报道》编辑部
在2024年中国国际传播年度热词榜上, “中国游”一词名列前十。这得益于我国不断优化过境免签、区域性入境免签、口岸签证等政策,进一步扩大单方面免签、互免签证范围,持续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在华便利度。
截至目前,中国已对54个国家实施过境免签政策,并对38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此外,中国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同时新增21个口岸为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并进一步扩大停留活动区域。
随着出入境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中国游”成为越来越多外国游客的优先选择。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累计出入境外国人6488.2万人次,同比上升82.9%,全国各口岸免签入境外国人2011.5万人次,同比上升112.3%。
说走就走的“中国游”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新窗口、新通道。中国将入境游作为展现国家形象、增进人文交流的重要契机,努力解决外国人来华的难点和堵点,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更好赋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为了吸引并更好地服务国际游客,中国旅游业在产品和服务上进行了诸多创新和升级,特别是在优化签证和通关政策、提升支付便利性、加强数字化旅游服务等方面。这些举措不仅简化了入境手续,降低了“中国游”门槛,优化了国际游客来华体验,也推动了旅游业整体服务水平提升。
(《中国报道》2025年2月刊)
策划、编审 | 赵珺、张利娟
执行 | 《中国报道》编辑部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
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会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困难挑战年年有,但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发展、在历经考验中壮大的。尽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会议要求,2025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会议着眼于实现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首位,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作出系统部署。
九个方面重点任务的部署,充分体现了五个“必须统筹”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明确了主攻方向、指出了实践路径。
(《中国报道》2025年1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