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遗产文化蕴含着人类文化基因,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基础及重要构成。乡村遗产文化是人类文化传承的基石,乡村是这种文化的载体,赓续文化是主要任务,正如基因在生物体中传递遗传信息一样,乡村遗产文化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知识技能。这些文化元素代代相传,形成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而乡村遗产文化的多样性组成人类文化多样性,不同的乡村遗产文化体现了人类适应不同环境、创造不同文明的能力。乡村遗产文化的变化发展为人类文化创新提供了源泉,通过对传统元素的重新解读和融合,可以产生新的文化形式。乡村遗产文化能塑造一个社群或民族的文化身份和认同感,这些文化符号和传统是人们获得归属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来源。因此,传承和发扬乡村遗产文化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还影响着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
传承利用好乡村遗产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乡村遗产文化是厚重的中华文明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观。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不仅有助于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还能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石,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保持乡村特色和魅力是吸引人才和资源回归的重要手段。乡村遗产文化中的传统技艺、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等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通过手工艺品、地方特色产品等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从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乡村遗产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社区认同感,居民的积极参与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而这种文化自信可以激发居民参与乡村建设和管理的热情;乡村遗产文化的多样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可以结合现代科技和管理模式,探索创造出新发展路径,提升乡村的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生态宜居和文化环境保护,保护乡村遗产文化有助于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平衡和人文环境和谐发展。乡村遗产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乡村遗产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乡村振兴又为乡村遗产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通过挖掘和利用乡村遗产文化,不仅能促进乡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能培育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乡村遗产文化突显地域特色功能,形成区域吸引力及文化魅力。乡村遗产文化记录了地区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是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其地域特色有助于识别和区分不同地区,形成独特的地方品牌和文化标识,例如,各地的传统手工艺品、特色建筑、地方节庆等都是文化识别的标志。这些地域特色文化能够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区内部的凝聚力和团结,共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乡村遗产文化的地域特色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增长,例如,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等都是利用地域特色文化发展经济的例子。地域特色文化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世代相传,保留了大量历史信息、传统技艺和民间智慧。地域特色文化往往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紧密相关,如农耕文化、水利文化等,其传承有助于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可以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增进区域间的文化互动。地域特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如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娱乐和精神享受。乡村遗产文化的地域特色功能是多方面的,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文化多样性和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乡村遗产文化的社会经济价值不可小觑。乡村遗产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资源。例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等,可以促进乡村遗产价值的重塑,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遗产文化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能够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业发展。古村落、传统建筑、民俗活动等都是游客体验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乡村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包括导游、手工艺品制作、餐饮服务、住宿管理等,有助于减少城乡之间就业与发展的差距。乡村遗产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地方特产、民间艺术等可以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通过销售这些产品,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乡村遗产文化的独特性可以成为地方品牌的一部分,提升地区的知名度和形象,吸引投资和合作伙伴。乡村遗产文化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多样化,减少对传统农业的依赖,推动乡村经济结构的转型。通过合理规划和可持续管理,乡村遗产文化可以得到长期利用,为当地带来持续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乡村遗产文化具体强大的社会教育功能。主要包含本地、家乡或乡土文化的教育,培养对乡村文明的认同,在政治学上则体现为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其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对现代教育建构的反思和唤醒。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还能激发乡村经济的活力,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遗产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通过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民间故事等方式代代相传,对年轻一代进行文化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激发文化创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在教化民风、凝聚人心、彰显地方与民族特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重建乡土文化价值教育机制和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乡村遗产文化的具有独特强大的社会功能。乡村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参与者。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乡村遗产可以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如作为旅游、社区活动、教育及宣传的场所。乡村遗产文化中包含的传统习俗、村规民约等对社会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乡村遗产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通过节日庆典、艺术表演、旅游等活动,促进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乡村遗产文化还能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质。其载有历史记的记印,有助于构建地方和民族的身份,强化历史连续性和文化认同感。对其保护和活化利用往往需要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这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推动社区民主建设。通过旅游和宣传活动等途径,乡村遗产文化还能向世界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增进国际交流及友好往来。总之,乡村遗产文化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乡村社会生活的基本框架。保护和利用好乡村遗产文化,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乡村遗产文化的社会赓续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对于文化传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教育提升及社区凝聚力等重要作用上。要始终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通过持续保护、合理利用和传承发扬乡村遗产文化,在促进乡村振兴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侯满平:博士 博导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邓智华:博士 研究员 中发改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振兴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