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人与机器人进行情感交流,未来将成为常态?

发布时间:2025-01-21 09:19:24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作者简介    刘永谋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

迄今为止,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经过4个发展阶段。1969年至1995年的缓慢静态行走阶段,以早稻田大学的人形机器人Wabot为代表;1996年2015年的连续动态行走阶段,以本田公司的人形机器人Asimo为代表;2016年至2020年的高动态运动性能阶段,以波士顿动力公司的人形机器人Atlas为代表;2021年至今的初步商业化落地阶段,以亚马逊公司的Digit、优必选公司的Walker和特斯拉公司的Opitimus等人形机器人为代表。如今很多人都认为,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的发展,已经到了它的“Iphone时刻”。

相比日美等先发国家,中国加入人形机器人赛道较晚,但是中国人形机器人研发后来居上,在量产机器人方面具有制造业领先的优势。国内科技龙头企业华为、腾讯和小米等,都已加入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竞争之中。加之中国政府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大力政策扶持,尤其是2023年10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判断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一部分业内人士将2024年称为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元年”。

机器人做成人形,能更好地出现在人类居住的环境中,因为人居环境是按照适合人体的尺寸和形状建造的,能更好地陪伴和服务主人。不少产业圈内人士预计,机器人尤其是养老机器人与情感机器人,很快会大规模地出现在普通人的家居环境中。可以预测,人与机器人进行情感交流,将成为未来智能社会的常态。

机器伴侣的普及会冲击未来智能社会

巨大的市场需求,以伴侣机器人强大而多样性的功能为基础。首先,未来伴侣机器人在外形上越来越逼真,达到科幻片中的标准,估计不用等待多久。未来它们可以私人定制,甚至可以复制某个真实存在过的人。其次,未来伴侣机器人能够做家务,驾驶汽车,修剪草坪,扮演完美居家帮手的角色。它们体力充沛,能代为接送孩子,还兼做机器保镖,任劳任怨。再次,未来伴侣机器人将全方位地满足主人的情感需要,尤其可以缓解“单身狗”和独居老人的孤独。它们可以和主人聊天、玩耍、娱乐,可以陪主人出门旅行、聚会和运动。最后,未来伴侣机器人兼作智能助手,回答主人的某些疑问,帮助收集特定资料,拟定比如度假方案等。

自工业革命之后,机器普遍使用,人们开始担心这会导致人类越来越机器化。作家莫里森认为:“工业主义的胜利就是不仅将个人变成机器的奴隶,而且将个人变成机器的组成部分。”迄今为止,大家并不认为人已经被机器化。但反对者会说,机器伴侣不是一般的机器,深度侵入人类情感与人际关系最核心的情感陪伴的领域,未来肯定会加剧人类机器化的状况。

可以预计,随着伴侣机器人越来越普及,未来智能社会势必受到剧烈冲击,家庭婚姻关系会不断重构和逐渐发生变化。比如,不用太久,人与机器人谈恋爱,不再被社会所质疑。

这引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机器人能争风吃醋、会争锋吃醋吗?显然,让机器人为你争风吃醋,可以通过程序设定实现。但是,这种争风吃醋真的是争风吃醋,而不是在表演争风吃醋吗?AI真的有意识,有内在情感体验,才谈得上真的争风吃醋。目前,主流的机器情感采取情感计算的设计路线,主要目标是拟人化地解决外部情感表现问题,如此便能更好地与使用者进行情感互动。显然,机器人看起来、动起来像有感情,这对于与人类进行情感互动已经足够。至于机器人是不是真的有情感,基本不属于情感计算考虑的问题。AI要产生情绪感受,必须先有意识,而想要进行情绪控制,则必须先有理性反思的高级理性能力。在这之前,机器人不可能“发自内心”地爱上人类,只是在外在功能上表现得像爱上了人类。

也许,有一天AI产生意识,由此催生某种真实的内部情感体验,但此种硅基情感肯定与人类情感不同。很可能它只是某种纯粹特殊行为模式,发挥纯粹功能性的意义。当然,一定要机器人像人一样爱人并不必要,只要人觉得机器人爱他就足够了。从本质上说,这就是利用所谓伊利扎效应(ELIZA Effect),让人与机器人的情感互动更为舒服。伊利扎是20世纪60年代一款开创性聊天机器人,采用心理治疗的语言和人交流。科学家们发现,人们与之互动时,似乎真的将之当成了心理治疗师,产生伊利扎效应,即将人性、情感和道德错误地投射到AI和机器人上。

存在诸多技术风险和技术伦理问题

上述例子提醒我们:伴侣机器人不仅对个体状态有影响,更会冲击既有的社会秩序,尤其是与婚恋、生育相关的传统,导致诸多技术风险和技术伦理问题。

首先是安全和隐私问题。伴侣机器人可能对人造成伤害,比如它的制造材料可能有毒性如含有铅;再比如它可能控制不好动作力道,会出现拥抱时压坏人的身体等。伴侣机器人必须联网,可能造成用户隐私泄露,尤其是用户情感数据被上传,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被情绪监测。

其次是孤独和恐惧问题。与机器人交往,能取代与人交往吗?很多人表示怀疑。伴侣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可能让人们越来越宅,社交恐惧症患者越来越多,越来越不会与人交往,虽然时刻有机器人陪伴,但内心深处却更加孤独。除了社交恐惧增加,与人形机器人独处也存在AI恐惧问题,典型的如恐惑谷效应。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宏(Masahiro Mori)1970年发现,机器人外貌上近似人类时,用户会产生恐怖的感觉,完全区别不了后恐怖感觉又会减缓。其实,不光机器人人形会让人恐怖,会说话、会行动的电子宠物、电子布娃娃在某些时刻也会让用户觉得害怕。

再次是依赖和成瘾的问题。众所周知,智能产品如智能手机会让人依赖和上瘾,这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伴侣机器人肯定也会让人依赖和上瘾,尤其是情感上的过度依赖。有人会认为,百依百顺的AI情人更适合结婚。可以想象,未来智能社会有人因为情感依赖与伴侣机器人结婚,相反觉得人类不是好的爱人;也会有人因为伴侣机器人“第三者插足”,导致家庭矛盾和婚姻破裂。

第四是影响人类生育的问题。有了机器人伴侣,人类生孩子的意愿肯定越来越淡薄,食色性也,不生孩子,是不是另一种人性沦丧或人种退化?当然,有人提出可以用机器子宫代为生育,可这会进一步导致人类婚姻制度的解体。

第五是机器人权利问题。伴侣机器人尤其是人形的伴侣机器人,拥有机器情感,人类是不是要照顾它们的情绪,不要惹它们生气?如果有一天机器人真的产生了意识,它们和人还有什么区别,要拿机器人当人对待吗?彼时,能随意打骂机器人、伤害机器人吗?这些均属于所谓机器人权利问题,即伴侣机器人也应该拥有某些权利。机器人权利属于新概念,很多人并不接受,但并非空穴来风。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是,机器人能爱上机器人吗?在科幻片《机器人瓦利》之间,机器人瓦利喜欢机器人伊芙,为了她牺牲自己。这是不是爱情呢?如果伴侣机器人相互恋爱,甚至组建家庭,未来可能出现某种没有人的情感世界。显然,当这样的情形出现时,肯定伴随着更多的社会问题和制度问题。

学会和情感机器人相处是未来人类必备的技能

无论如何,随着情感计算的不断成熟,与人接触的机器人多少都会有一定的情感能力。因此,了解机器人情感,学会和情感机器人和谐相处,是未来人类必备的技能。

与情感机器人和谐相处,涉及到人类观念的转变。毫无疑问,越来越的人会坦然接受机器人的存在,越来越的人会接受机器人有意识的观念。AI会导致AI泛灵论的复兴,才导致包括爱情观在内的人类观念朝着更加宽容的方向发展。

与情感机器人和谐相处,必须要采取某些实际行动。比如,未来情感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如何与机器人交往的教育。彼时,机器人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工具,而是扮演各种交往关系中的角色,与人类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交流。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与机器人的情感关系需要认真研究,然后传授给需要的人群尤其是年轻人。

此外,面对伴侣机器人的情感竞争,人类是不是也要反思自己的爱情与婚姻?当爱上别人或被人爱上变得越来越困难,是不是得想一想:人是不是越来越无趣,婚姻是不是差了什么?

总之,对机器情感和AI陪伴进行人文审度,不是要反对新科技的发展,而是为AI发展保驾护航,使之能向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