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拥有自己的舞台、成为最好的自己、讲好自己的故事。
文/王纲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还原教育本色,回归教育本真,追求教育真谛,守正创新教育改革,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让优质教育惠及寻常百姓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就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和永恒主题。
还原教育本色
教育本色不是单调的、呆板的,而是丰富的、多彩的、灵动的、有生命力的。
学校不挑学生,学生不挑学校,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标志体现。
学校不挑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现有教无类、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目标。学生不挑学校,则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试金石。这就亟须聚焦教育本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强力支持公办学校优质成长,做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把孩子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办成名校、好学校,从源头上解决择校问题,缓解“择”的焦虑。真正的教育人不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让孩子跳着上学,唱着放学,是学校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学校真正的样子应该是以孩子为根本,基于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快乐幸福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我们的学生不仅需要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需要健康、需要运动、需要艺术、需要科技、需要真善美的熏陶和追求、需要唱起来跳起来动起来嗨起来、需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假期还给孩子,动感的暑假,温馨的寒假,快乐的周末,原本就是儿时不可或缺的幸福时光。
走进大自然经历风雨,走进社会实践历练成长,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人生必修课。统筹组织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社会实践这个大熔炉里,去体验社会、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锤炼意志、陶冶品行、完善人格。积极探索校外社会实践“1+N”模式,形成丰富多样的活动路径。切实遵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意愿,开展科技素养、体育、美育等多种实践活动,带学生走进高校校园、红色主题教育场所、博物馆、社区和大自然,开展主题教育、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回归教育本真
教育的回归,不是机械的、简单的回归,而是升华的回归,理性的回归,有温度的回归。
回归公办教育主体,彰显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这明确表达了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公益性,是公办教育主体地位的法律保证。
回归教育的本真和价值,需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布局,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夯实各级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充分尊重和发挥好公办教育的主体性地位与作用。
回归学校教育主阵地,全面提升办学治校水平。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教育的核心功能也体现在学校,要办好高质量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期盼,就必须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回归学校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实施系统化、有针对性、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活动。巩固深化拓展“双减”成果,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育评价和教科研的支撑作用,不断优化学生成长评价方式,扭转教育功利化短视化倾向,促进学生五育融合全面发展。把数字化、人工智能等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
回归课堂主战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学校的核心是教育教学,教育教学的核心是课程,课程的核心是课堂。回归课堂主战场就必须聚焦课堂、直击课堂、发力课堂,练就广大教师的课堂硬功夫,紧紧抓住课程课堂质量建设的关键和根本,持续深化课程课堂改革,弘扬教育家的精神和情怀,培养出更多的名师尤其是名家。
回归教育纯粹,让教育人专注干教育的事,让专业的人专注干专业的事。全社会要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指数,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地位、待遇、尊重和尊严。切实减轻教师负担,通过制度建设为教师赋能减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温暖,让教师专注课堂、安心从教、舒心育人,永葆教育情怀和活力。
追求教育真谛
朝完美了想,往更好了做。朝浪漫了想,往纯粹了做。朝复杂了想,往简单了做。从事教育行业一定要注重细节,追求极致,才能不断趋向完美。即便一时不能至,依然心向往之、拼搏之。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族育未来,要弄清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方向性问题。把党的教育方针贯穿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过程,引领学生奋力攀越知识的高地、情感的高地、思维的高地、人格的高地。释放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允许孩子多次选择,反复选择,为孩子留有充足的生长机缘和空间。发现并鼓励孩子的兴趣、爱好、甚至是偏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从小在孩子的心底播下家国情怀的种子,增强血液里和骨子里的归属感。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教材是遵循、是范本、是课程本源,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材里有真理、有家国、有民族希冀。必须绝对确保教材的方向性、科学性、规律性、严谨性、纯粹性和真善美。加强专业教材编审,规范各类儿童读物审核发行,确保其专业性、教育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
培养好习惯胜过若干一百分,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定基础。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决定着一个人的成功走向。义务教育阶段,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关键时期,要坚持全面发展人、塑造人的事业,作为教育工作者,坚守自己的使命担当,恪守自己的教育初心,一心一意立德树人,聚精会神抓好教育教学质量。坚持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社交习惯、思考探索习惯、动手实践习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用好习惯指导孩子一生发展。
思维的启迪有可能撬动孩子的一生,让智慧之光闪亮灵动。课堂不仅教授知识,更是启迪学生的思维。思维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顶端,要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开动起来,真正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自主学习和思考深度。经过思维认知的课堂,就有了灵魂、有了魅力。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找到“开锁”的“钥匙”,更要帮助学生学会怎样配制“钥匙”,方法比答案更有价值和意义。老师要帮助学生打开心扉,给孩子的心中照进一束光,这束光就是思维之光、灵动之光、智慧之光、成长之光、快乐之光、幸福之光。
最终,教育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拥有自己的舞台、成为最好的自己、讲好自己的故事。教育者要关注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进步,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学识、接受能力、成长环境等实际情况,在整体发展中实施差异化教育,个性化培养,引导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成才路径。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士,现任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长,系西安教育两大创新品牌,即西安“名校+”、西安好课堂的首创设计者和全程推广者,2022年4月均入选教育部第四批“双减”推广典型案例。
(《中国报道》2025年2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