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兴衰,系与教育;兴校之道,始于人才;兴学之本,教师为重。近年来,会东县始终将引进高素质教育人才作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助力会东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活水源泉”,立足县域实际,持续优化教育人才招引、培养体系,全力集聚各类教育人才,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会东新篇章提供智力支撑。
1月23日,会东县教育行业人才“归雁栖引”座谈会如期举办,特邀会东籍教育类专业高校学生代表与会东县委人才办公室、会东县教育和体育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共聚一堂。详细了解会东籍教育类专业高校学生生活学习、就业规划等情况后,向他们介绍了会东县教体系统2025年人才招引工作计划并解读了会东县人才招引优势及各项激励政策。
“初步了解下来,会东县在教育人才招引方面的激励政策是周边最好的县市了。”现就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研三的会东籍学生彭英告诉笔者,会东县对于人才的招引的系列政策,包括安家费、购房补贴和教育类专项补贴,以及后续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方面都有扶持,觉得这些特别好。而且,对于人才的培养,比如工作后读研、读博都会提供支持,这些非常具有优势。
就读四川民族学院物理学专业大四的会东籍学生邱朝远表示,会东县可以提供4万—100万的一次性安家费、200元—1000元/平方米的购房补贴、2万—10万岗位激励资金、30万—50万研究支持经费,这些都格外有诱惑力。而且会东县现在交通也变得特别便捷,目前已经有两条高速投入使用,高铁、机场也在有序建设中,加之近年来会东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综合下来看,会东县在人才招引这块分外有吸引力。
据悉,除大家了解到的以上方面激励政策外,会东县还持续加大对人才关心关爱力度,努力搭建联谊交友平台,大力实施人才“团聚工程”,不断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力度。特别是和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食住行”需求,打造“2+3+3”每天8元的“青年食堂”,投资6000余万元修建313套青年人才公寓小区,开通人才公寓公交专线,定点投放共享单车……会东县正在用“保姆式”温馨、贴心的服务打动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
如果说会东县高速高效发展、健全成熟的人才综合性激励机制体系、暖心舒心的“保姆式”服务是会东县人才招引的“强招”“大招”,那么远离家乡、学业有成的会东学子的浓浓桑梓情则是会东引雁归巢的“杀手锏”。
“作为会东县土生土长的人,非常渴望回到这片我深爱的热土工作。因为这里有我的亲人和众多的朋友,回来工作的话能给予我更多的归属感,而且熟悉的环境能让我更快的适应工作和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想把自己这几年在外所学的知识带回来,为家乡的发展尽绵薄之力。”就读西华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研三的会东籍学生陈肖莉说。
就读西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四的会东籍学生王烜也有相同的感受。采访中,她向笔者介绍,父母也不再年轻,回来工作可以随时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方便照顾他们。并且也想多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把自己在外面学到的知识带回会东用到实处,努力让更多会东县的学生能够健康成长、高效学习。
除了大家专心关注的就业问题,学子们还积极为会东县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建言献策。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同时完善家校联系,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教育中来。”陈肖莉建议。
“可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宣传积极向上的思想,着重减少中小学阶段孩子的网络负面影响。”王烜建议。
“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建设更多多媒体教室、智慧校园等信息化设施,增加科学、物理等学科的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水平,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兴趣。”邱朝远建议。
“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教学、评价等能力,让人工智能成为教师的好帮手。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消除学生心理隐患。”彭英建议。
……
一条条看似稚嫩的意见建议,直击会东县教育的痛点难点,在交流碰撞中变成一个个助力会东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金点子”。
“我们将根据人才的专业和特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个性化专业化培养高精人才,鼓励专业骨干人才进修深造,全面提升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素质。”说到人才引进后的培养,会东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沈国俊表示。
接下来,会东县进一步健全完善“柔性引才”机制体系,围绕全县教育发展战略,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总体思路,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引进教育专业优秀人才,努力打造会东教育新高地,为会东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贡献教育力量。(胡方晓 高山坤)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