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实习生 王钧莳
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这是国内关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个文件。
“《指引》明确了行业、区域、企业数据基础设施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中的定位,围绕数据流通利用、算力底座、网络支撑、安全防护等部署了建设任务,为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国家数据局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表示。
一个全新概念和范畴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成为关键生产要素,赋能赋值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并支撑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认为,数据的高效共享、流通、交易是数字经济的源头活水,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数字治理体系是数据要素市场健康有序及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以最大限度释放数据价值为目标的数据治理则是数字治理的资源基础。
在现有互联网技术体系下,数据全生命周期均由互联网上的信息应用系统所控制,数据并非互联网上可直接管理的独立资源,基于互联网的数据流通共享需要在应用之间进行协同,流通共享成本高。“为此,需要构建一套‘以数据为中心’的新的基础设施层,可称之为‘数据基础设施’。”梅宏分析道。
作为引导和推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文件,《指引》首先明确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概念和内涵。“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一个全新概念和范畴。”沈竹林解释说,从技术架构来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包括数据流通利用设施,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网络设施、算力设施、安全设施。从主要功能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涵盖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安全等数据流通利用的全过程;从类别构成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包括区域、行业、企业等不同类型的数据基础设施。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选择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制度、技术、应用的有效承载,是释放数据价值的物理依托。研究机构预测,数据流动量每增加10%,将带动GDP增长0.2%,数据流动对各行业利润增长的平均促进率为10%左右。
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司长杜巍指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就是为了支撑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大规模数据流通利用,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发挥海量数据优势和丰富场景优势,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数字中国提供动力。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必然要求。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每一轮技术变革都会孕育新的基础设施,新的基础设施也将推动新一轮产业发展。当前,我们进入了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时代,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成为释放新时代“数据石油”价值的关键。
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左右,数据总产量达到32.85泽字节(ZB),同比增长22.44%,但是仅有2.9%的数据被保存,企业超过一年未使用的数据占比近四成。杜巍进一步表示,数据流通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迫切需要构建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满足数据流通利用和价值释放需要。
近年来,各行业、各地区踊跃开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也形成了一些经验成果,这些经验成果大部分是通过数场、可信数据空间、数联网、数据元件、隐私保护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路线和应用实践带来的。
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副司长李建国指出,中国气象局利用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已面向全球132个国家、全国21个行业领域提供12 PB数据量的数据产品,支撑保障9800多项国家重点发展计划、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科技研发,间接支持产生8000多项科技成果。从地方上来看,有的地方建设了目录链、授权运营链、主体授权链、电子存证链等基础服务链,促进了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有的地方依托健康医疗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省内公共卫生临床诊疗全覆盖,汇聚基因、蛋白、代谢等20 PB多组学数据,形成一站式人工智能制药公共技术服务能力;还有的地方建设园区工业数据平台,融合多元能源数据,智能预测调控光伏与柔性负荷,助力园区年均减少碳排放量13000多吨。
网络和算力,
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
算力设施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科技创新进步、实现社会高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纵深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布局建设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相应规划建设10个数据中心集群,推动枢纽节点算力规模持续增长、东中西部算力资源分布更趋均衡、绿色算力供给水平稳步提升,为数据要素价值发挥、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有效赋能各行业各领域多场景应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赵志丹认为,未来应重点从统筹推进算力资源一体化布局、深化算力与行业融合应用以及推进算力与绿色电力协同发展三方面加快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发挥算力的底座支撑作用。
“网络和算力是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算网协同发展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供了有力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孙姬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协作,按照“点、链、网、面”的工作思路体系化推进相关工作,持续提升算网综合供给能力。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稳步推动优化算力布局,实现算力中心“单点提质”。二是着力强化技术协同创新,促进算力产业“串珠成链”。三是适度超前建设网络设施,加快网络升级“连算成网”。四是持续丰富算力应用场景,引导模式创新“全面赋能”。
“《指引》将网络支撑作为实现‘汇通海量数据、惠及千行百业、慧见数字未来’美好愿景的核心支撑之一,可见网络设施建设在为促进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解决当前数据领域痛点的重要举措。”赛迪智库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蕤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如何推动《指引》落地实施?
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指引》提出了相关建设任务的愿景和目标,为下一步工作给出了具体指引。
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副司长李建国指出,希望通过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实现“汇通海量数据、惠及千行百业、慧见数字未来”的美好愿景。
为此,《指引》提出了三阶段目标:第一阶段,到2026年,利用2—3年左右时间,开展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路线试点试验,支持部分地方、行业、领域先行先试,丰富解决方案供给;完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第二阶段,到2028年,建成支撑数据规模化流通、互联互通的数据基础设施,基本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规模化数据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基本覆盖。第三阶段,到2029年,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初步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王蕤认为,随着数据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承载数据这一关键生产要素的“数据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支撑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确保《指引》真正落地见效,还需要在打破数据孤岛、探索跨系统数据可信交换互操作的制度架构和技术架构、加强高标准软数据基础设施标准规范建设、鼓励探索建设可信数据空间等行业型数据基础设施等方面下功夫,聚焦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短板弱项,聚焦解决数据急难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数据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要素保障,及时动态完善《指引》评价体系,才能发挥好《指引》对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导向作用,提高《指引》实施的有效性。
杜巍表示,2024年,国家数据局在数场、可信数据空间、数联网、数据元件、区块链、隐私保护计算等方向上,部署了先行先试任务,力争挖掘和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和典型实践。今后两年,国家数据局将在此基础上,以实际应用场景需求为牵引,进一步扩大先行先试范围,为寻求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最优解积累经验。
此外,将以运营机制创新为突破,激发“源头活水”。杜巍指出,要遵循市场规律,明确建设、运营、投资等各类主体责任界面,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活内驱动力,促进央地、政企多方协同,建设好、运营好国家数据基础设施。
同时,将加大各类资金支持力度。杜巍强调,继续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国债资金等中央财政性资金对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各地区、各部门在数据基础设施规划布局、资金安排、课题研究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报道》2025年2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