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国产“第六代战斗机”已首飞?

发布时间:2025-01-28 09:22:52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焱

2024年12月26日,一架通体呈灰黑色、外形科幻的新式军用飞行器从成都市区上空掠过,被当地群众拍下,相关影像在网络上迅速传开。几乎同日,另一款同样科幻风拉满、型号不明的军用飞行器的试飞影像也在网络上迅速扩散,网传其为在沈阳上空试飞的新式战斗机。一时间,这两则消息引爆网络,中外军事爱好者们纷纷热议并普遍认为,中国同时成功试飞了两款“六代机”。

“六代机”,即第六代喷气式战斗机,是军事航空领域新一代战机的概念,代表了未来空战技术和战术的发展方向。从网上流传的影像来看,这两款新式军用飞行器采用了飞翼结构,没有垂直尾翼,具有明显降低雷达反射信号的隐形外观特征。这是否就是“第六代战斗机”呢?

让军迷们心心念念的“六代机”

空军装备著名评论家、《航空知识》主编王亚男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专访时介绍道,中国目前已经装备了歼-20和歼-35两款“五代机”。按照“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惯例,“六代机”的研制肯定是在进行的。不过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对“六代机”的研制还处在从概念到实物的工程化过程当中,还没有任何一款“六代机”正式官宣。国际上对“六代机”的性能、标准也没有公认的准确定义。

在王亚男看来,“六代机”首先应比“五代机”具备更好的隐身能力,更难被雷达探测到;其次,应拥有比“五代机”更好的机动性,空中飞行动作更加敏捷;再次,应具备更强大的信息作战能力,自身就是一个信息战平台;最后,应具备高度的自动化,必要时通过更换模块,既可以有人驾驶,也可以变为无人机模式。此外,和以往某一型号的军机主要承担一种作战任务相比,“六代机”很可能被设计为兼具战斗机、截击机、轰炸机甚至侦察机等多种军机作战功能的模块化平台。 

“‘六代机’作为基础飞行平台,将可以加装各种类似拼插积木的标准化的功能模块。比如加装侦察模块,它就是一架先进的侦察机;加装电子战模块,它就是一架高性能的电子作战机;加装武器弹药模块,它就是一架轰炸机或对地攻击机。”王亚男说。

在网上流传的这两架不明型号的新式军机是否就是军迷们心心念念的中国空军“六代机”呢?王亚男表示,仅凭飞行物的外形还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但从这两款飞行器的外形来看,都具备比较突出的创新色彩,无疑是中国空军在探索、验证下一代作战飞行平台这一方向上一次大步伐的迈进。

不同于传统飞翼的独创造型

此次试飞的两款飞行器外表极为科幻,尤其是取消了垂直尾翼,让其外观与以往人们印象里的战斗机大为不同。

“取消飞机的垂直尾翼,是人类几十年来的一个梦想。”王亚男告诉记者,垂直尾翼本身是个很大的部件,把它去掉,飞机重量就减轻了。此外,垂直尾翼是垂直于机体的一个凸起物,如果取消,当遭遇敌方雷达探测时,它的反射回波会弱化很多,隐身性就会大大增强。尽管有极大的好处,但垂直尾翼取消后,飞机飞行时的水平稳定性就只能全部交给机翼上的控制面,这让对飞机的控制变得极为困难。

据了解,美国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做过多次无垂直尾翼验证机的飞行试验,但仅凭飞行员的感知力和操作灵敏度完全没有办法驾驭,因此这些探索以失败而告终。直到8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并被应用于飞行控制系统,协助人类去控制飞机,确保飞机始终处于安全飞行状态以内,无垂直尾翼的飞机正常飞行才成为可能。即便理论上可以实现,这背后也需要有对空气动力学的深刻了解以及对计算机飞行控制软件的工程化编程能力。

王亚男表示,相关科技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但直到今天,即使是美国也不能说自己完全掌控了这项技术,至少相关问题的解决仍然不够完美。如美军B2轰炸机是一款没有垂直尾翼的隐形轰炸机,服役后出现过由于飞行控制问题导致的坠机事故。

王亚男指出,此次试飞的中国新型飞行器,不仅没有垂直尾翼,而且其外形也不同于美国B2轰炸机又宽又短的“飞翼”造型,机体反而有点长。成都上空试飞的飞行器就像是一片锐化了的银杏叶片,一个大三角。这样的外形可能意味着中国已经在外观上取消垂直尾翼以增强隐身能力,同时又要完美解决飞行控制问题之间找到了一个折中的优化点。

“这个优化点是非常难找的。”王亚男告诉记者,战斗机研发有时是一个矛盾体,既要飞得足够平稳,又要在必要时足够敏捷,能够迅速改变飞行姿态。在没垂直尾翼的情况下,想要同时满足这两点,意味着对飞行控制软件的研制要求极高。所以,哪怕它还不是一架定型的飞机,这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意味着中国在相关领域已经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

中国在航空装备领域已迈入“无人区”

在短时间内连续试飞两款飞行器,在王亚男看来,这符合我国国家实力,以及中国当前航空技术发展状况。

“我把这两次密集的试飞理解为在下一代飞行平台探索中对于各种可能性的试验和深度研究。”王亚男告诉《中国报道》记者,目前,世界上除极少数国家外,大部分国家不具备能力和资源探索“六代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已经迈入“无人区”,也就必然会面临多种技术路线的选择。过去,面对多种技术路线时,中国往往只能在理论层面作比较和选择,而今天的中国凭借充足的资源、先进的制造工艺,可以在每种路线同时打造出一个实体用于技术检验。

王亚男从现有的影像资料推测,此次试飞的两架不明型号的飞行器在设计上各有侧重。沈阳地区试飞的飞行器更小一些,未必是有人战机,未来可能会更倾向于考虑做无人化的设计。而在成都地区试飞的飞行器,个头非常大,可携带更多燃油和弹药,很可能是兼容有人和无人的考虑。

“这两款飞行器,并不一定就是为了验证不同技术路线,也可能是在统一装备发展战略下进行的两种相对独立或者有互补、协调关系的装备。”王亚男表示,无论如何,这两种新型飞行器同时出现,都意味着我们在这一领域有能力做更多方向的探索。根据网上流传的信息,在成都试飞的新型飞行器由歼-20S伴飞,在沈阳试飞的新型飞行器则由一架歼-11伴飞。

据了解,伴飞是飞行试验中的一种通行做法,简单说就是派另外一架飞机,沿着试飞飞机的飞行路线,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全程陪护。这样可以从空中更直观、更实时地监控试飞飞机的飞行表现,可以实时进行记录存档,为日后分析研究采集足够的数据资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尚不具备伴飞条件,那时的很多试验都只能依靠在试飞飞机上装的一些传感器,或者依托地面的一些光电监控手段来监控。“这种监控的基准点比较单一,从地面来仰观远距离的飞行器,画面也未必清晰,观测距离也不断变化,效果很有限。有了空中伴飞,可以随时保持合理的距离,在空中进行全程摄像和数据信号采集,不需要把数据往地面回传,甚至在必要时还可以实时处理。”王亚男告诉记者,这两次试飞采取伴飞也表明中国现在的飞行验证手段已经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

载人机在无人机时代是否还有意义?

此次疑似中国“六代机”成功试飞的重磅消息自然也引起西方媒体的大量关注。

2024年12月28日,美国《华盛顿邮报》题为“意外飞行展示中国未来战机”的文章称,照片显示有两款不同战机,其中一款相对较小,但均为无尾翼及隐形设计,集成了最先进的电脑演算工艺。这意味着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重大突破。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站文章称,其为“喷气式战斗机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也有西方媒体趁机重谈“中国威胁论”的老调。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文章称,这可能是对航空领域统治地位的重大改变,对全球军事力量构成“潜在威胁”,特别是在“印太”地区。美国军事专业网站“动力”称,新型战机的设计可以提高气动效率,能够在没有加油机支持的情况下,在远离基地的空域长时间盘旋,对美国军机及前沿部署的盟军舰艇和地面部队都有实际影响。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X(推特)上对此次中国试飞新型飞行器评论称,美国需要大量远程无人机以及高超音速导弹。“在无人机战争中,任何载人装备都会非常快地被摧毁。”

随着无人机越来越发达,发展新型载人战斗机是否真如马斯克所说将变得没有意义?

王亚男认为,马斯克的言论只代表了一部分新兴创新型商业科技企业的意见。实际上,美军自己也并没有宣布放弃发展新型载人战斗机。

“尽管在以人工智能无人机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面前,传统的有人作战飞机会面临严峻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人作战飞机就会立刻退出历史舞台。当今有人作战飞机的本质并不是有人,而是有人的集成作战平台。”王亚男指出,人类几十年来所累积的先进航空装备技术也不会因此过时。即便有人作战飞机在今后没有大变化,但在得到无人机作战伴侣的加持后,其作战效率也会大幅提高。这也是未来“六代机”发展的方向。

中国航空主战装备曾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王亚男回忆称,1998年歼-10首飞,中国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国产“四代机”,而此时美国的“五代机”F-22已经上天。为了消除这个代差,我们又用了10多年,直到歼-20试飞成功,我们才算真正跟西方站到了一个主流平台上。

王亚男指出,中国航空装备发展之所以能够快速进步,核心在于绝不动摇地走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道路。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先进国防装备不断推陈出新,包括这次惊动世界的试飞,就是坚持自主创新道路的结果,这也是我们一个最有价值的经验。

(《中国报道》2025年2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