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历乙巳蛇年翩然而至,全国各地迎来“春节”时刻。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一般称为春节。但在民间习俗中,春节的传统含义更为宽泛,它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祭祀活动,或是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小年祭灶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期间尤以除夕之夜和农历正月初一最为热烈和隆重。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共享年夜饭,这一习俗被称为“团年”,作为家庭团圆的重要时刻,多年来为人们所珍视和看重。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开端,既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称为“三元”;又寓意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亦称“三朝”。王安石的《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家家户户的门楣上换上崭新的春联,人们在节日的活态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春节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也是礼仪文化和交往活动的集中展现。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其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传统,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不断被赋予更新、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从民俗文化视野看,春节深刻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个方面。春节,俗称“过年”,主要内容包括喜庆与祭祀。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进中,大型的祭祀活动、祭祀时间逐渐被礼仪化、节日化,也表现出人性化、理性化的趋势。古代注重祭祀仪式、祭典,现代则以欢庆仪式、活动为主。但诸如贴门神、贴春联、挂春桃、舞龙、舞狮子、扭秧歌、踩高跷、放鞭炮、放焰火等传统习俗仍千百年相传。
春节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还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体现,涵盖了传说故事、节庆庆典、祭祀仪式、礼俗规范、饮食文化、服饰装扮、装饰艺术、表演艺术、社交互动、祝福祈愿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韵味与迷人魅力,洋溢着浓厚的喜庆氛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代表着祥和、稳定的春节蕴含着深远的政治文化意义。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常选择在春节前后下基层,走访、慰问坚守在工作一线的工人、农民、教师、科研人员、公安干警、解放军官兵等,给贫困家庭送温暖,表达中央的深切关怀,与全国人民共庆新春佳节。春节期间,总有些人因工作职责需坚守岗位,无法与家人团圆,他们或在军营、或在工地,通过集体过年的方式共度佳节,并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介向远方亲人传递新年问候与祝福,同样具有意义。
传统的拜年活动,不仅有助于增进友谊和感情,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教的一种传承与延续。在共情共庆的节日氛围里,和谐更为可贵。如今,许多国家都把中国农历春节作为法定假日,举行盛大的新春联欢活动,使春节具有了国际友好意义。中国人的春节,已逐渐成为了世界的春节,在增进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同时,也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从经济文化来看,春节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消费与物资流通的繁荣。春节期间,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市场供应充足。同时,歌舞表演、书法绘画以及民间的彩扎业、鞭炮业、香烛业、剪纸彩画业等也迎来兴盛,特别是跟饮食相关的行业更是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每年春节“黄金周”都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这在中国已构成独特景象。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在外地的儿孙都要返回家乡,与家人团聚。以前,一般是晚辈前往长辈的居所共度佳节。现在,由于工作和时间关系,也有越来越多的长辈到儿孙辈家中过年。尽管庆祝的地点变了,但浓浓的血缘亲情不变。这种在全球范围内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使交通行业和旅游行业收入锐增。
春节蕴含了深刻的生态文化内涵。春节一般紧随立春这一节气,标志着一年与四季轮回的起始几乎同步,过年时兴的花果植物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从社会生态来看,春节营造的温馨气氛给人们带来浓浓暖意的同时,也孕育着蓬勃的生机。和谐社会的建构,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孕育着新的希望,人们互相传递着美好的祝福,期待万象更新,祈祷万事如意。
春节凝聚着浓厚的感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春节期间已然成为信息流通的高峰期。手机短信、微信频发,还有社交软件视频分享等,其中不乏充满创意与文采、蕴含生活智慧的原创作品;通过可视电话、网络拜年等新的联系沟通方式,电话与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人们紧密相连,这是现代高技术和信息社会带来的便利。咫尺天涯,信息即时通达,信息时代信息“爆炸”,人们互致问候,相互祝福,增强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这也构成了全球化时代的新景观。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人们越来越不局限于偏居一隅,越来越多的华人走向世界舞台,春节也成为联络全球华人感情的最好时机,这也成为全球华人身份认同、情感凝聚的重要表现。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春节在中国传统里象征着和平、和睦、和谐,寄托着人们对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的企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春节”列入“非遗”,说明春节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春节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正持续提升。
作者简介 林坚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
海报制作:李士萌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