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志愿时长已过千小时,他爱上了巡河普法

发布时间:2025-01-31 15:54:32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焱

1月19日下午2点30分,在北京市水务局法制处、北京市节水办、北京市节水中心指导下,由20多名青少年组成的北京星火青年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从陶然亭公园南门出发,沿北京南二环的南护城河西段而行,开启“牢记回信嘱托 我们都是收信人”巡河普法志愿服务活动。

身体力行维护河湖环境

北京依水而建,中轴线以水而定。本次巡河普法志愿服务活动的巡河路段——南护城河,是历史遗留下的北京水系的一部分,是老北京凸字形城市格局的地面标志,与中轴路横纵交叠,具有重要的城市景观和历史文化价值。

虽然是冬季,但这个周末的北京不再清冷,反而有一些暖意。阳光洒在微波荡漾的护城河水面上,也照亮了志愿者们充满青春朝气的脸庞。

在几名大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青少年志愿者们沿途向附近居民和行人进行普法宣传,讲解节水用水、河长制等相关法规政策,发放《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北京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北京市节水条例》等普法资料。途中遇到带孩子的居民时,志愿者们还会重点向他们宣传防溺水安全知识。

青少年志愿者们既是普法志愿者,也是“环保小卫士”。巡河过程中,志愿者们积极号召过往群众共同参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杜绝随手扔掷垃圾、倾倒废物等行为,传播幸福河湖生态环保理念。同时,青年志愿者们自己也相互分工配合、仔细检查沿岸河道边、草丛和灌木丛等,如发现烟头、塑料袋、空瓶子等各种垃圾就逐一清理,身体力行维护护城河两岸良好的河湖环境,守护“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滨水空间。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初一年级的杨宗泽作为小志愿者感叹道:“在整个巡河活动中,每捡起一片垃圾,每向一位路人宣传节水知识,我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为守护护城河贡献自己的力量。而通过我们的行动与宣传,也在带动着更多的力量加入其中。美好的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守护。”

来自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红莲分校六年级的小志愿者高玉铉是第二次参加巡河普法活动。“我觉得我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不仅能学到很多知识,还能交到新朋友。虽然走了很远很远的路,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辛苦,反而因为自己能为北京的环境保护作出一点点贡献很开心。”高玉铉说。

中央民族大学视觉传达专业学生杨家霁也是第二次利用寒暑假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了。杨家霁表示:“巡河普法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不仅让我们增长了知识,还锻炼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我们的法治和环保意识。”

活动中,小志愿者们经常会向杨家霁等大学生志愿者提出各种关于水资源保护的问题,这让杨家霁迫切感觉到提升相关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我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学习水环境知识,并向专家虚心请教,努力提升自己解答问题的能力,希望能更好地传播知识,让更多人了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杨家霁说。

牢记回信嘱托 践行志愿精神

2024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并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向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志愿者致以诚挚问候。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希望你们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巡河普法活动的发起人、青年志愿者李晓东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本次“牢记回信嘱托 我们都是收信人”巡河普法志愿服务活动正是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的重要回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而展开的。

1月19日的巡河普法活动间隙,志愿者们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赵思云的领学下,集体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殷切希望,让志愿者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通过本次学习,我认识到了平衡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只有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让发展更有质量、更合理。”赵思云说,“保护水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内容,是全民都应自觉承担的一项任务。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我会继续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带领身边人一起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

北京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李江晖表示:“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十堰环保志愿者的回信,让我深受触动。有幸参与巡河普法志愿服务活动,我看到了河流生态与法律守护的紧密联系。亲手清理垃圾、宣传法规,我不再只是旁观者,未来我会持续践行环保理念,带动身边人,为守护好绿水青山出力。”

李晓东表示,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思政教育的践行者和引领者。他们通过自身的行动,将环保理念传递给中小学生,让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在实践中得以生动体现。这种大中小学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形式,为思政教育的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我的志愿时长已过千小时”

“我在志愿服务队里也只是一名普通志愿者,只不过巡河普法活动确实是我建议并发起的。”李晓东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今年29岁的李晓东,在北京市水务局法制处从事非现场监管工作。谈起巡河普法志愿服务团队创立的初衷,李晓东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他从高中时期就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活动,早在2012年就注册成为志愿者、如今志愿时长已过千小时。

李晓东第一次知道巡河是2017年在河海大学读大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年的新年贺词中特别强调,‘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河海大学成立了河长制研究与培训中心,我也在大二时参加过一次巡河志愿服务活动。”

2024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这是系统部署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第一份中央文件,对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促进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劲风催人疾,纵马快扬鞭。李晓东表示:“中央对志愿服务的新要求、全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新形势,极大地激励了我。作为一名资深志愿者,我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于是,我向自己家所在地的团工委建议,在‘志愿北京’(北京市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上申请注册了一个志愿团体,把邻居们的孩子组织起来,发起了巡河普法志愿服务活动。”

自2024年4月以来,李晓东发起的志愿服务队共开展巡河普法志愿服务7次,带动200余名青少年参与。

据李晓东介绍,巡河一般要沿河走4个小时。考虑到现在很多青少年志愿者平时疏于锻炼,耐力跟不上,他们会在路线途中选定几个交通便利的点位,坚持不住的志愿者可以在走完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时中途退出,让他没想到的是基本所有的志愿者都选择坚持走完全程。

“有位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女博士研究生志愿者,中途她显得很疲惫,我们告诉她可以选择中途退出,她说既然选择了参与就要坚持到底。这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李晓东回忆道。

李晓东告诉记者,现在志愿服务体系逐渐健全,学生、国家机关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青年参加志愿活动可以当作评奖评优的辅助材料,但他们的志愿队伍中有不少志愿者并非来自上述单位,单纯是因为真心热爱公益事业而参与志愿服务。“我时常被他们这种纯粹的热情所感染。”李晓东说。

(《中国报道》2025年2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